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傣族医学 > 傣族医药 > 正文
大百部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Da bai bu
傣药名
芽南光
别名
帕安来
中药材基原
百部科植物对叶百部的块根和茎。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对叶百部 Stemona tuberosa Lour. 多年生缠绕草本,长达5m。块根肉质,黄白色或淡棕色,纺锤形或圆柱形,数至数十个簇生,长15~30cm。叶常对生,卵形,长8~30cm,宽2.5~10cm,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脉7~11条。总花梗腋生,与叶俩分离或偶尔贴生于叶柄基部,长4~6cm,顶端有花1~3朵,以2朵为多;花被片成2轮,披针形,黄绿色带紫色条纹;雄蕊4,附属体里钻状。蒴果倒卵形而扁;种子椭圆形,暗紫褐色。花期5~6月。 生于海拔400一2200m的林缘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备用;或用鲜品。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块根呈长纺锤形或长条形,长8~26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至暗棕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味苦。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根被为3列细胞,细胞壁无细条纹,其内层细胞的内壁特厚;皮层外侧散有纤维,类方形,壁微木化;中柱韧皮部束36~40个;木质部束导管圆多角形,直径至107mum,其内侧与木纤维及微水化的薄壁细胞连结成环层。 粉末特征:黄棕色。①淀粉粒众多,未糊化者单粒蚌壳形、螺蛳形、扇形、三角锥形、矩圆形、棒槌形、肾形、卵形、类圆形、椭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大多凸凹不平,直径5~52mum,长约至72mum。②皮层纤维大多单个散列于薄壁组织中,常邻近根被细胞,细长,稍弯曲,一边略呈齿状突出,直径16~54mum,壁厚5~15mum,非木化。③根被细胞淡黄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壁稍厚,水化,无致密细条纹;断面观其内层细胞的内壁特厚。④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0~96mum,具缘纹孔互列,有的横向延长呈网状或梯状排列。⑤木纤维直径16~60mum,有的胸腔具横隔。
化学成分
根含百部碱(stemonine),对叶百部碱(tu-berostemonine),异对叶百部碱(isotuberostemonine),百部次碱(stenine),次对叶百部碱(hypotuberostemonine),氧代对叶百部碱(oxotuberostemonine)[1],滇百部碱(stemotinine),异滇百部碱(isostemotinine)[2],对叶百部酮碱(tuberostemonone),对叶百部醇碱(tuberostemonol),对叶白部酰胺(stemoamide),对叶百部螺碱(tuberostemospironine),二去氢对叶百部碱(didehydro-tuberostemonine)[3],此外,还含甲酸(formic acid),乙酸(aceticacid),苹果酸(malic acid),枸橼酸(clt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草酸(oxalic acid)以及糖类、脂类和蛋白质[4]等。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100%煎液对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有抑制作用[1]。 2.杀虫作用 50%百部药液在体外可杀死鼠蛲虫[2]及体虱、阴虱[3]。 3.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100%由部生物碱提取液0.2ml,对组胺所致的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松弛作用[4]。
性味
味苦,性凉。入水、风塔。
功效
补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
主治“唉习火,拢拨响”(咳喘,肺结核),“拢贺习哈习毫”(头癣),“兵洞飞暖龙”(疔疮脓肿),“拢麻想多烘”(皮肤红疹瘙痒),“丁哦丁兰”(脚癣、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汤洗。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唉习火,拢拨响”大百部根、茎各10g。煎汤,加适量红糖内服。 2.治“拢贺司哈习毫”大百部根、茎各100g。煎水外洗。(1、2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3.治“兵洞飞暖龙”,“拢麻想多烘”、“丁哦丁兰”大百部100g,山乌50g。煎水外洗。(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药物分类
植物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74 [2]Xu R S,et aL.Terahedron,1982,38(17):2667 [3]Lin W H,et al.J Nat prod,1992,55(5):571 [4]Lobstein J F,et al.C A。 1932,26:2012 药理 [1]刘国声,等.中华新医学报.1950,l(2):95 [2]冯义生.山东大学学报,1956,2(3):102 [3]Wang L S.Chin Med J.1938,54(2):151 [4]昌潍医学院气管炎防治协作组.医药科技资料(山东昌潍地区卫生局),1973(4):14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参考
《中华本草》傣药卷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