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San ya ku
|
傣药名 | 郎晚
|
别名 | 喊刮,三叉苦
|
中药材基原 | 为芸香科植物三叉苦的根和叶。傣语郎晚意即佛祖广传于世的药,普济众生擅治热病,是清热解毒,除风止痒的圣药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三叉苦 Evodia lepta(Spreng.) Merr.又名:三亚苦《云南中药资源名录》。
灌木至小乔木。树皮青灰色或灰色。幼枝光滑无毛,有长圆形皮孔。叶对生,三出复叶,叶柄长3~10cm,叶柄基部通常略增大;小叶片纸质,长圆形,长7~12cm.宽2.5~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有时具不规则浅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绿黄色,无毛。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花轴及花梗初时被毛,花后逐渐脱落;花4基数,细小.白色。略芳香;萼片阔卵形,4深裂;花瓣卵形至长圆形,长1.5~2mm,有腺点;雄花雄蕊4,退化子房短小,扁圆形,雌花退化雄蕊4,较花瓣知,花药存在而不发育,花柱与子房等长或稍短,柱头头状。成熟心皮2~5,稀为1或4,外果皮暗黄褐色至红棕色,具腺点。种子卵形,蓝黑色,具光泽。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于海拔500~1800m的疏林、灌木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冬季挖取根,洗净切片,晒干;叶随时叶采,多鲜用或阴干备用。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本品根呈圆柱形,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色或绿灰色,有细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叶三出复叶,对生,叶柄长3~5cm;小叶片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状被外形,长6~15cm,宽2~5cm,先端渐尖,全缘或不规则被状,基部扁偏斜,狭少延长成短的小叶柄,上表面褐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光滑无毛,有透明腺点。气微,味苦。
|
化学成分 | 全株含左旋加锡弥罗果碱 (edulinine),左旋7一去羟基日巴里尼定(ribalinine),右旋异普拉得斯碱(iso-platydesmine)[1]。叶含挥发油、主要为α一蒎烯(α-pinene)和糠醛(furfual)[2]。
|
药理作用 | 本品对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1]。
|
性味 | 味苦,气香,性凉。入水、土塔。
|
功效 | 清热解毒,除风止痒,消肿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叶10~15g;根10~20g。外用:根、叶适量,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性凉,不宜过量服用,以免伤及火塔。
|
附方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Gunawardana Y,et a1、C A,1988,109:190621t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同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7
药理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7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