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nzaah ho miev
|
别名 | |
来源 | 茄科植物曼阳罗Datura stramonium L.的全株。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全体近无毛。单叶互生,宽卵形,长8~12厘米,宽4~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不对称,边有不规则波状浅裂,裂片三角形,有时有疏齿。花每朵下部淡绿色,上部白色或紫色。合生,5裂;单生于枝分叉处或叶腋。蒴果卵状,表面有硬针刺,熟后4瓣裂,种子多数。花期3~11月,果期4~12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山坡草地或住宅附近。产于广西金秀等县市;分布于全国各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根、叶,鲜用或晒干备用;夏秋季采花,冬季采果,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辛、苦,性温。有大毒。
|
功效 | 止咳平喘,麻醉止痛,散瘀消肿,镇静安神。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根或种子适量浸酒内服,外搽。花0.5~1克,叶3~9克,研粉开水冲服。全株适量,水煎洗。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
药理 |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对行为的影响 兔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6mg/kg,可出现闭眼,侧卧、翻正反射消失,约经40min左右恢复,但活动仍较少[1]。东莨若碱与冬眠合剂合用于人、猴、犬均可产生全身麻醉[2,3]。 (2)对脑电的影响 洋金花总碱或东莨菪碱合并肌松剂氨甲酰胆碱的静脉麻醉下,发现人的脑电图在给药后α节律即刻抑制,出现低幅β波,1-2min后可见Q波,15min左右可逐步形成以慢波为主的复合图形,其中Q波占优势。这种不规则的由低幅至中幅的Q波,成为复合图形的主体贯穿于麻醉全过程。这种中麻脑电的特点不受手术操作刺激的影响,是特异性的。当用毒扁豆碱催醒后,一般在4min内出现调幅较好的α节律,慢波消失;催醒后1~4h的脑电活动与麻醉前相比,α节律的调幅仍较差,波幅较低,还有Q波,临床患者处于安静或嗜睡状态,应答反应迅速而切题,脑电变化与临床药理作用基本相同,说明毒扁豆碱能取消东莨菪碱引起的脑电去同步化反应[4]。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 洋金花生物碱在小剂量时兴奋迷走中枢使心率减慢,剂量较大时,则阻滞心脏M胆碱受体,使心率加快。东莨若碱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故心率加快,其加速的程度随迷走神经对心脏控制的强弱而不同。在迷走神经控制最强的青壮年作用明显,但对老年人的心率无明显影响[5,6]。 (2)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出血性休克犬静注洋金花总碱,心排血量未见增加,但输血以补充血容量后,洋金花总碱能使心排血量增加。说明洋金花对心排血量的影响与血容量有关[7,8]。 (3)对微循环的影响 洋金花生物碱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东莨菪碱能改善失血性犬的微循环[7-9]。洋金花注射液可拮抗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微血管收缩,能改善大鼠气管微循环,并可延长动物存活期[10]。 3.抗氧化和清降自由基作用洋金花总生物碱动脉注射0.03mg/kg,对兔脑完全性缺血后再灌注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增高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明显地提高高血液和大脑皮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以上作用可能主要与东莨菪类药有改变膜脂相态,增加膜流动性而使膜功能提高,稳定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和溶酶体,增加膜钙泵活性和Ca2+通道阻滞等生物膜作用有关[11]。 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东莨菪碱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并能对抗冬眠药物的呼吸抑制[12]。洋金花生物碱具有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这是药物作用于效应细胞的M胆碱受体,阻滞乙酰胆碱作用的结果。洋金花能加强正常动物和模型动物的“排痰”功能。这一方面是由于抑制了黏液的过度分泌,另一方面是由于改善了纤毛运动,从而有利于痰的排除[5]。 5.对体温的影响 洋金花总碱或东莨菪碱在中麻时,可使病人周围血管扩张,体表温度升高,而体温下降,但术后2~6h体温出现回升[13,14]。 6.其他作用 (1)散瞳和调节麻痹用5%~50%洋金花滴眼进行扩瞳实验,证明20%洋金花比1%阿托品扩瞳力强。扩瞳作用在滴药后10min开始最大,持续4h,3-4d瞳孔恢复正常,对眼及远视力无影响[15]。 (2)抑制多种腺体分泌抑制唾液腺分泌,故感口干。抑制汗腺,散热困难,体温升高,尤以夏天明显,体温升高大多在48h内自行消退[16]。 (3)松弛平滑肌东莨菪碱能降低胃肠道的蠕动及张力,能阻断胆碱能神经的功能,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肌收缩,引起尿潴留[5]。此外,东莨菪碱麻醉对失血性休克兔的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近曲小管上皮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均接近正常形态[17]。 7.毒性 洋金花注射液小鼠静注的LD50为8.2mg/kg[18]。洋金花总碱犬静注的MLD约为75mg/kg~80mg/kg,2.5mg/kg给犬静注1次,3d后处死、其13种主要脏器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的形态差异[2]。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Alam M,et al.1987,106:162652y. [2]Xiao P G,et al.Jour Ethnopharmacology,1983,8(1):1. [3]肖培根:《中草药》,1985,16(6):19。 [4]金斌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22(3):181。 [5]Fliuiaux M A,et al.C A,1993,119.188705m. [6]Chan V T,et al.C A,1991.115.110627k. |
药理参考文献 | [1]徐州医学院药理教研组:《新医药学杂志》,1976,(1):27。
[2]徐州医学院药中麻组:《新医药学杂志》,1974,(11):44。
[3]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组:《中麻通讯》,1974,(1):33。
[4]上海市第二结核病医院中麻组:《中麻通讯》,1975,(4):14。
[5]广州军医学校训练部:《资料汇编》,1977,(11):80。
[6]如皋县人民医院中麻组:《中麻通讯》,1976,(4):29。
[7]卞春甫:《中麻通讯》,1977,(4):58。
[8]徐州医学院:《新医学资料》, 1973,(3):14。
[9]徐州医学院中麻研究组:《中麻通讯》,1976,(3):1。
[10]杨家粹等:《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5,5(1):43。
[11]吴和平等:《中华麻醉学杂志》,1993,13(6):415。
[12]上海第二医学院新医药学教研组等:《中麻通讯》,1973,(3):1。
[13]上海大屯矿工医院:《中麻通讯》,1977,(4):38。
[14]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麻通讯》,1978,(2):43。
[15]罗荣光等:《广西医学》,1990,(16):29。
[16]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1。
[17]杨美林等:《中华麻醉学杂志》,1983,3(3):136。
[18]包头医专药理教研组:《包头医学》,1977,(4):61。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