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normh ndieh gorn
|
别名 | |
来源 | 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全草。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直立或斜升草本。高达50厘米,枝具翅状纵棱。单叶互生,排成2列,长椭圆形,长0.5~1.5厘米,宽0.2~0.5厘米,顶端钝或急尖,基部偏斜,两面无毛,边全缘;几无柄。花小,无花瓣,单性,雌雄同株;雄花2一3朵簇生于叶腋;雌花单生于叶腋;乌片在结果后中部为紫红色。蒴果扁球形,排列于叶下,熟时红色,果皮有小凸点。花果期全年。
|
生态分布 | 生于山坡、村边、路旁和耕地上。产于广西河池、恭城、灌阳、贺州、昭平、平南、贵港、陆川、博白、金秀等县市;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来,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微苦、甘,性凉。
|
功效 | 清热利尿,清肝明目,消积。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
药理 | 1.保护肝脏的作用 叶下珠对鸭乙肝病毒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鸭体内实验证实了有效成分对鸭乙肝病毒作用,可降低血清中DHBV DNA和DNA多聚酶。其对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引起的小鼠肝损伤也有明显防治作用,在1.25g/kg和0.625g/kg剂量时给药组小鼠的ALT活性较模型组显著下降[1]。1g/ml叶下珠制剂各以0.4ml/只、 0.6ml/只给小鼠灌胃,每日两次,连续7d,可使CCl4所致肝损伤小鼠ALT显著下降,光镜检查发现给药小鼠浊肿变性、坏死和炎细胞浸润的肝细胞损害现象均大为减轻[2]。 2.抗菌作用 100%叶下珠煎剂由平板纸片法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3],对福氏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4]。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万振光等:《中草药》,1994,25(9):455。 [2]顾玉诚等:《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1):682。 [3]李瑞声等:《中草药》,1995,26(5):231。 |
药理参考文献 | [1]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室等:《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1,5(4):242。
[2]周世文等:《中药材》,1994,17(12):31。
[3]广西医学院:《全国中草药资料选编》,1972:280。
[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63。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