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leih kaux miev
|
别名 | |
来源 | 茄科植物红丝线Lycianthes biflora(Lour.)Bitt.的全株。
|
形态特征 | 灌木或亚灌木,高0.5~1.5米,小枝、叶背、叶柄、花梗、花萼上面生有具节的单毛和分枝的柔毛。单叶互生,上部的叶常二枚聚生,一大一小,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5厘米,宽3~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渐狭至叶柄成窄翅,边全缘,两面被柔毛。花两性,2~5朵聚生于叶腋;花萼杯状,10齿裂,裂片钻头状线形;花冠淡紫色或白色,5深裂;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短,无毛;子房上位,卵形。浆果球形,成熟时绯红色,有宿存花萼。花期5~8月,果期7~11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荒野、林旁、林下阴湿处。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云南、广东、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印度、马来西亚也有。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涩,性凉。
|
功效 | 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或配鸡蛋煮食;外用鲜叶适量捣敷。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根中含2α-羟基蜀羊泉次碱,芰脱皂甙元,新芰脱皂甙元,蜀羊泉次碱,澳洲茄胺。叶、茎中也含有新芰脱皂甙元[1]。
|
药理 |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Ripperger H,et al.Phytochemistry,1992,31(2):725.
|
药理参考文献 |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