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gemh douh bone
|
别名 | |
来源 | 天南星科植物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的块茎。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有扁球形的块茎,顶部中央除基后多少下凹;茎部周围生多数肉质很及须根。先花后叶,叶1枚,绿色,3全裂,裂片2歧分裂再现状深裂,小裂片互生,大小不等,自基部向上渐大,长圆状椭圆形,长2~8厘米,顶端骤狭渐尖,基部宛楔形,外侧下延成翅状;叶柄长40~80厘米,有暗紫色或白色斑纹。花茎1,长50~70厘米;佛焰苞长20~30厘米,卵形,下部呈漏斗形,外面绿色而杂有暗色斑块,里面深紫色;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长1倍,下部为雌花序,长约6厘米,紫色;上接能育雄花序,长约8厘米,最上为附属器,圆锥形,长20~25厘米;花单性,无花被;花柱与子房等长,长约2毫米,柱头边缘3裂。浆果球形或扁球形,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疏林下、林缘或溪谷两旁湿润地,或栽培。产于广西隆林、金秀、昭平、全州等县市;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甘肃、陕西等省份;越南、泰国也有。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除去叶及须根放通风处或沙藏备用。
|
性味 | 味辛,性寒。有毒。
|
功效 | 消肿散结,行气止痛,化痰止咳,消积,利尿。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9~15克,水煎3小时以上,取汁服;外用适量煮熟捣敷患处或磨醋取汁涂。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
药理 | 1.抑癌作用 以8%的魔芋精粉,混匀于92%的普通饲料中,3批试验喂饲73~96.4星期,对甲硝基亚甲基 胍(MNNG)诱发LACA小鼠肺癌有抑制和预防作用,其发病率从70.87%下降到19.38%,每只小鼠平均肺癌瘤数减少为对照组(MNNG组)的1/8,肺腺瘤样增生灶的数目从22%减少到7%,异型增生灶从5.5%减少到1.6%,肺癌恶变的百分率从81.96%降至51.11%「‘,‘I。含10%魔芋精粉的饲料l。J以抑制回,2一二甲基济诱发大鼠肠癌和结肠癌的发生率卜],精粉可以降低小鼠自生性肝肿瘤的发生率[‘,’]。魔芋水提取物对小鼠移植肉瘤 Sl。的抑瘤率达 49.8%[\白魔芋制品对小鼠移植 S180肉瘤、艾氏( ESC)癌、 HOPS肝癌、 U14宫颈癌的抑瘤率分别为 59. 74%。54. 02%、 52. 79%和 40.86%;而且能提高动物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7]。 2.减肥作用 出生24d的SD大鼠,喂高脂肪高营养饲料同时加入1.9mg/g体重和19mg/g体重的魔芋45d。两组动物体重的增长低于对照组,但高、低剂量组无区别。给药组脂肪组织重量及脂肪细胞小于对照组,而粪便湿重大于对照组。说明魔芋能减少脂肪的堆积,而且有效剂量一旦达到,再加大剂量也不能产生更快的减肥效果[8]。35例肥胖患者经魔芋片治疗2~3个月,体重由74.55±9.33kg降至71.25±9.27kg,皮下脂肪厚度由3.32±0.54cm下降至3.01±0.45cm。并使患者伴有的高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降为正常[9]。 3.降血糖作用 KGM给糖尿病患者每日服用3.0g或7.8g,第7日起效,第30日血糖从8.5mmol/L±1.1mmol/L(15.3mg/dl±19.3mg/dl)降至5.8mmol/L±0.6mmol/L(103.5mg/dl±11.0mg/dl),90d后血清胆固醇及血糖值分别降低11.2%和29%并可减少降糖药量或不用降糖药。糖尿病患者服用魔芋食品,第30日及第65日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及实验末的糖化血红蛋白(GHb)均明显下降。糖耐力试验表明,健康人服用KGM2.6g,30min后血糖降低7.3%;血清胰岛素降低13%[10-12]。 4.其他作用 用1%魔芋精粉饲料喂养大鼠18个月,可延缓脑神经胶质细胞、心肌细胞和大、中动脉内细胞的老化过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脑和血管功能[13]。对血清、骨的钙磷含量及骨骼(骨小梁体积、骨小梁周长、类骨质周长、类骨质表面、骨皮质厚度)均未见不良影响[14]。对老龄雌鼠除老龄性生理性失骨外,魔芋精粉不会加重骨质疏松的进展[15]。KGM可降低维生素E在肠内的吸收,不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16]。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贾成禹等:《生物化学杂志》,1988,4(5):407。 [2]Kyoei K,et al.C A,1982,97:78701b. [3]王映芬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26(4):317。 [4]Fujikawa E,et al.C A,1982,96:50926j. [5]Suzuki M.C A,1980,93:112521x. [6]崔熙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2):743。 [7]崔熙等:《营养学报》,1992,14(2):221。 [8]李松林等:《中国中药杂志》,1996,21(8):456。 [9]Logawa B,et al.C A,1974,80:112586d. |
药理参考文献 | [1]罗德元等:《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1,22(3):287。
[2]罗德元等:《中华肿瘤杂志》,1992,14(1):48。
[3]蒋与刚等:《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5,13(1):27。
[4]Mizutan M T.Cancer Lett,1983,19(1):1.
[5]Mizutani M T.Cancer Lett,1982,17(1):27.
[6]杨仓良:《毒药本草》,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4。
[7]古卓良等:《南京部队医药》,1994,(4):19。
[8]孙恪遵等:《营养学报》,1991,13(2):161。
[9]阳道吕等:《华西医讯》,1989,4(4):401。
[10]土井邦紘等:《糖尿病》,1981,17(3):204。
[11]黄承钰等:《营养学报》,1989,11(4):306。
[12]土井邦紘等:《糖尿病》,1982,25(3):197。
[13]彭恕生等:《营养学报》,1994,16(3):280。
[14]张茂玉等:《营养学报》,1994,16(2):160。
[15]张银柱等:《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4,25(3):341。
[16]李志孝等:《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9,(1):56。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