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nouh buoy houh
|
别名 | |
来源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常绿直立草本。地下茎粗壮,圆柱形,具环形叶痕。叶盾状,宽卵状心形,长10~16(~40)厘米,宽7~18(~28)厘米,顶端骤狭具凸尖,基部心形或平截,边全缘,光滑无毛;侧脉5~8对,最下两对侧脉基出,下倾,然后弧曲上升;有长柄,基部两侧扩展成鞘状。佛焰苞肉质、绿色,上部舟状;肉穗花序单生,短于佛焰苞;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在花序下部,长1.5~2.5厘米;上接为不育雄花(中性花),长2~3厘米;其上为能育雄花序,长约3.5厘米,黄色;最上部为附属器,长约3.5厘米,淡绿色或黄绿色。浆果近球形,熟时淡红色。花期5~7月,果期8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村劳沟边。产于广西隆林、龙州、大新、南宁、金秀,桂林等县市;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也有。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切片晒干备用或鲜用。
|
性味 | 味辛、微苦,性寒,有大毒。
|
功效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舒筋活络,凉血,散结。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3~9克,加水煎3小时以上,或鲜用15克,加白米共炒至深黄色后加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
药理 |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杭越群等:《中草药》,1981,12(1):9。 [2]广东省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经济作物队:《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第1版,广州科学出版社,1970:298。 |
药理参考文献 | [1]王维平等:《中药通报》,1986,11(2):53。
[2]严克东等:《药物分析杂志》,1981,1(5):279。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