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jimh guaix
|
别名 | 荆芥、香荆芥
|
来源 | 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的全草。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直立草本。茎高30~100厘米,四棱形,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常为指状3裂,长1~3.5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裂片披针形,宽1.5~4毫米,两面被短柔毛,下面有腺点。花青紫色,唇形;轮伞花序多花,组成顶生间断的穗状花序;苞片叶状。小坚果长圆状三校形,有小点。花期7~9月,果期8~10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山坡、路边或山谷、林缘。产于广西全州、兴安、龙胜等县市;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朝鲜、日本也有。
|
采集加工 | 秋季花开穗尚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炒炭备用。
|
性味 | 味辛,性温。
|
功效 | 解表祛风,清利咽喉,消疮肿,助疮疹透发。炭,止血。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冷开水调敷或水煎洗。
|
方例 | 1.皮肤瘙痒 沉芥(裂叶荆齐)穗适量,水煎洗。
|
化学成分 | 地上部分、穗、梗各含挥发油1.12%、1.69%、0.60%,其中主要成分均为胡薄荷酮,薄荷酮,异薄荷酮和异胡薄荷酮;还都含有:乙基戊基醚,3-甲基环戊酮,3-甲基环已酮,宋甲醛,1-辛烯-3-酸,3-辛酮,3-辛醇,聚伞花素,柠檬烯,新薄荷醇,薄荷醇,辣薄荷酮,辣薄荷烯酮,葎草烯,丁香烯;地上部分挥发油中还含有β-蒎烯,3,5-二甲基-2-环己烯-1-酮,乙烯基二甲苯,桉叶素,葛缕酮,二氢葛缕酮,马鞭草烯酮[1]。穗状花序含单萜类成分:荆芥甙A、B[2]、C[3]。D、E[4],荆芥醇,荆齐二醇[4]。黄酮类成分:香叶木素,橙皮甙即橙皮素-7-O-芸香糖甙,木犀草素[4],芹菜素-7-O-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3]。酚酸类成分:咖啡酸,迷迭香酸,迷迭香酸单甲酯,荆芥素A[5],十-羟基-2-(3,4-二羟苯基)乙基-(E)-3-[3-羟基-4-(E)-1-甲氧基羰基-2-(3,4-二羟苯基)-乙烯氧基]丙烯酸酯[1-carboxy-2-(3,4-dihydroxypheny)ethyl-(E)-3-[3-hydroxy-4-[(E)-1-methoxycarbonyl-2-(3,4-dihydrox-yphenyl)ethenoxy]propenoate},(E)-3-[3-[1-羧基-2-[3,4-二羟苯基)乙氧基羰基]-7-羟基-2-(3,4-二羟苯基)苯并呋喃-5-基]丙烯酸{(E)-3-[3-[1-carboxy-2-(3,4-dihydroxyphenyl)ethoxycabonyl]-7-hydroxy2-,(3,4dihydroxypheny)benzofuran-5-yl]propenoicacid][7],1-羧基-2-(3,4-二羟苯基)乙基-(E)-3-[3-[1-甲氧基羰基-2-(3,4-二羟苯基)乙氧基谈基]-7-羟基-2-(3,4-二羟苯基)苯并呋喃-5-基]丙烯酸酯{1-carboxy-2-(3,4-dihydroxyphenyl)ethyl-(E)-3-[3-[1-methoxycarbonyl-2-(3,4-dihydroxyphenyl)ethoxycarbonyl]-7-hydroxy-2-(3,4-dihydroxyphenyl)-benzofuran-5-yl]propenoate}[8]。
|
药理 | 1.解热和降温作用 荆芥煎剂或浸剂2g(生药)/kg灌胃,对伤寒混合菌苗所致家免发热,仅有微弱解热作用[1]。荆芥煎剂4.4g(生药)/kg腹腔注射,对伤寒、副伤寒甲茵苗与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所致家兔发热,有显著解热作用[2]。荆芥乙酸乙酯提取液对内毒素处理的小鼠偶见有退热趋势[3]。荆芥挥发油0.5ml灌胃,对正常大鼠有降体温作用,给药后1h体温逐渐下降,3h后较用药前体温可下降2.2℃,表明荆芥挥发油有降低正常大鼠体温的作用[4]。 2.镇静作用 荆芥挥发油0.5ml/kg腹腔注射,使家兔活动明显减少,四肢肌肉略有松弛,导现镇静作用[4]。 3.止血作用 生品荆齐和荆芥炭2g(生药)/kg给兔灌胃,5g(生药)/kg给小鼠灌胃,结果生品荆齐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使出血时间缩短72.6%;生品荆芥使凝血时间缩短30.0%,而荆芥炭缩短77.7%[5]。荆芥炭在3.2~4.8g(生药)/kg剂量范围内给小鼠灌胃,其缩短凝血及出血时间的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但达8g(生药)/kg时则无明显作用;荆芥炭挥发油乳剂腹腔注射0.15ml/kg时无明显止血作用,当剂量增至0.3ml/kg时作用非常显著,但达0.45ml/kg时止血作用消失[6]。 4.祛痰和平喘作用 荆芥油0.5ml/kg灌胃或0.25ml/kg腹腔注射,小鼠酚红法试验表明有祛痰作用。荆芥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其最低有效浓度为0.1mg/ml;荆芥油尚能对抗乙酰胆碱或组胺所致的气管平滑肌收缩,喷雾或灌胃给药明显延长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对豚鼠的引喘潜伏期,并减少发生抽搐的动物数[4]。 5.抗微生物作用 荆芥水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支气管败血性博代杆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和绿脓杆菌等也有一定抗菌作用[7,8]。其100%浸液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9]。 6.毒性 荆芥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39.8g(生药)/kg[2]。荆芥油小鼠灌胃的LD50为1.1ml/kg[4]。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StE)小鼠灌胃的LD50为2.652g/kg相当原炭药41.90g/kg,为临床剂量的244~367倍[10]。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叶定江等:《中药通报》,1985,10(7):307。 [2]Sasaki Hiroshi,et al.Chem Pharm Bull,1981,29(6):1636。 [3]Kubo M,et al.Chem Pharm Bull,1986,34(8):3097. [4]Oshiima Y,et al.Planta Med,1989,55(2):179. [5]Kubo M,et al.C A,1993,118:240923b. [6]Matsuda M,et al.C A,1990,112:240479n. [7]Matsuda M,et al.C A,1990,113:12111b. [8]Matsuda M,et al.C A,1991,115:15578m. [9]臧友维等:《药学通报》,1988,23(10):594。 [10]臧友维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9):544。 [11]臧友维等:《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8,14(2):125。 [12]Rumak A V,et al.C A,1989,111:150553g. |
药理参考文献 | [1]孙世锡:《中华医学杂志》,1956,42(10):964。
[2]李淑蓉等:《中药材》,1989,12(6):37。
[3]Hikino H.《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13(4):220。
[4]卞如濂等:《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1,10(5):219。
[5]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药理组:《药学通报》,1965,11(12):562。
[6]丁安伟等:《中药通报》,1986,11(3):151。
[7]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湖南医药杂志》,1974,(5):49。
[8]Chen Chi-Pien,et al.《生药学杂志》,1987,41(3):215。
[9]胡桂清等:《中医药学报》,1993,(3):40。
[10]丁安伟等:《中国中药杂志》,1993,18(9):535。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