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瑶族医学 > 瑶族药学 > 正文
别涯楼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一级分类
常用植物药
二级分类
分类
年份
baec nyaaix luoh
别名
扯丝皮、丝棉皮
来源
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树皮。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白色,折断有白色细丝;枝有片状髓心。单叶互生,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6~18厘米,宽3~7.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近圆形,边有锯齿。花天花被,单性,雌雄异株,先叶开放;雄花疏散,具苞片,集成头状花序,生于短梗上;雌花单生于每一苞腋内,子房裸露。翅果狭椭圆形而扁,顶端微凹。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态分布
生于山林中或栽培。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份有栽培。
采集加工
于清明至夏至间剥皮,刮去粗皮,晒干备用。
性味
味甘、辛,性温。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
传统应用
治腰膝酸痛无力、先兆流产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跌打损伤、筋断、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9~15克,水煎或浸酒服。
方例
1.外伤出血 别涯楼(杜仲)、穿骨风(大叶紫珠)叶,按1:2研细末,外撒敷。
化学成分
树皮含多种木脂素及其甙类成分:右旋丁香树脂酚[1],右旋丁香树脂酚葡萄糖甙[2],丁香丙三醇-β-丁香树脂酚醚4",4"'-双葡萄糖甙[3],右旋松脂酚,右旋表松脂酚[1],右旋松脂酚葡萄糖甙,右旋松脂酚双葡萄糖甙[4],右旋1-羟基松脂酚[1]。右旋1-羟基松脂酚-4'-葡萄糖甙,右旋1-羟基松脂酚-4"-葡萄糖甙[5],右旋1-羟基松脂酚-4',4"-双葡萄糖甙[2],二氢去红二松柏醇,苏式二羟基去氢二松柏醇,赤式二羟基去氢二松柏醇[1],咖啡酸,绿原酸,绿原酸甲酯[1],香草酸[6],以及包括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酸、脱氨酸、组氨酸在内的17种游离氨基酸和锗、硒等15种微量元素[7]。另含杜仲烯醇[8],山柰酚,酒石酸,半乳糖醇[2],正三十烷醇,正二十九烷[6]。树皮还含杜仲胶,其结构与马来乳胶即固塔波橡胶相同,为反式异戊二烯聚合物,属硬橡磁针类,含量约22.5%[9]。
药理
1.降血压作用  杜仲煎剂给麻醉犬静脉注射,煎剂或醇提取液给麻醉静脉注射均可引起快速而持久的降压作用,煎剂优于醇提取物,炒杜仲优于生杜仲[1,2]。动物原来血压水平较高时,给药后降压程度也较大[3]。短期内重复给药产生快速耐受现象[3]。灌胃给药降压作用较差,肾型高血压犬灌服杜仲煎剂4星期后,其收缩压只降低4%~10%[4]。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杜仲水煎剂醇提取液能抑制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对抗大剂量氢化可的松所致的T细胞降低,使荷瘤(肉瘤S180)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百分比上升,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杜仲皮、叶、枝、再生皮的作用相似[5]。杜仲皮、叶、枝、再生皮水煎剂醇提取液对小鼠血中炭未廓清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均有增强作用,并可对抗氢化可的松所致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6]。上述各种制剂对正常及被环磷酰胺抑制的小鼠清溶血素形成以及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无影响[7]。以上结果表明,杜仲可以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使之平衡,而对体液免疫的影响不大。
3.利尿作用  生杜仲、炒杜仲煎剂或醇提取取静脉注射对麻醉犬均有利尿作用,即使在降压作用已发生急速耐受现象的犬仍表现有利尿作用[3]。大鼠灌服杜仲煎剂或醇提取液也有利尿作用[2]。
4.毒性  小鼠灌服生杜仲或盐杜仲煎剂120g/kg,观察7d,无死亡[8]。小鼠腹腔注射杜仲煎剂LD50为17.30g±0.52g/kg。大鼠灌服杜仲水煎剂或醇提取液3.5g/kg,每日1次,连续21d,未发现任何异常(包括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和肝肾切片镜检)[1]。大鼠每日腹腔注射35%杜仲煎剂1ml/只,共31d,豚鼠腹腔注射上述煎剂2ml/只,共31d;每日灌服上述煎剂10ml/只,共28d;犬每日腹腔注射上述煎剂10ml/只,共42d。用药完毕后处死动物,心、肝、脾、肾均未发现异常。犬若灌胃100%煎剂,每日20g/kg,共14d,除有安静表现外无异常,但有1只犬发生贪睡,运动迟钝,呕血死亡[4]。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1]Deyam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5):1785.
[2]Deyam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85,33(9):3651.
[3]Deyam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5):1803.
[4]Deyam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83,31(9):2993.
[5]Deyam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86,34(2):523.
[6]李东等:《植物学报》,1986,28(5):528。
[7]臧友维:《中草药》,1989,20(4):186。
[8]Horii Z,et al.Tetra Lett,1978,(50):5015.
[9]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92。
药理参考文献
[1]范维衡等:《药学通报》,1979 14(9):404。 [2]许文福等:《福建中医药》,1959,4(4):168。 [3]王筠默:《新中医药》,1956,7(1):37。 [4]金国章等:《生理学报》,1956,20(4):247。 [5]徐诗伦等:《中草药》,1985,16(9):399。 [6]徐诗伦等:《中草药》,1983,14(8):363。 [7]徐诗伦等:《中药通报》,1986,11(3):182。 [8]徐诗伦等:《中草药》,1986,17(5):204。
附注
出处
中国瑶药学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