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1aih nzuih miev
|
别名 | 土半夏、大叶半夏、山茨菇、犁头半夏
|
来源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块茎近球形,表面暗褐色,里面白色,味辛辣。叶深心形,卵状心形至戟形,长3~5厘米,宽2~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裂片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边全缘,或近3裂。花序单个从叶腋抽出;佛焰苞下部管状卵形,外面绿色,内面深紫色,上部扩大成卵状披针形的苞片状;肉穗花序两性,下部为雌花,中间为中性花,上部为雄花,顶部为附属体,线形。浆果倒卵形。花期5~7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村边、旷野湿润处。产于广西凌云、马山、南宁、岂宁、桂平、恭城、灵川、龙胜、金秀等县市;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苦、辛,性温。有毒。
|
功效 | 解毒散结,消肿止痛,止血、通窍。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捣敷或磨酒涂。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块茎含生物碱和甾醇[1]。
|
药理 |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广州市药检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1971:235。
|
药理参考文献 | [1]杨仓良:《毒药本草》,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70。
[2]秦彩玲等:《中草药》,1994,25(10):527。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