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hlauv im
|
别名 | 苦竹叶
|
来源 | 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的根状茎、嫩叶。
|
形态特征 | 灌木型竹类;地下茎为复轴型;秆直立,高达4米,圆筒形,直径15毫米,节间长15~40厘米,幼时被白粉;箨环上长有褐色箨鞘残留物,秆环不明显突起;箨鞘细长三角形,外部黄色或有细小紫色斑点及棕色或白色小刺毛,边密生金黄色纤毛;箨耳细小,有直立棕色繸毛;箨舌截平,边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外形。主秆每节2~4叶,叶片披针形,长8~20厘米,宽10~28毫米,顶端渐尖,边有小锯齿。花枝基部为苞片所包,其上着生总状花序,由3~10个小穗组成,小穗有花8~12朵;颖3~5枚,外稃顶端锐尖,内稃脊与顶端均有纤毛,鳞被3枚。笋期5~6月,花期4~5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向阳山坡或山谷。产于广西龙州、金秀、阳朔等县市;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份。
|
采集加工 | 根茎即地下茎、叶全年可采,晒干备用或鲜用,竹笋夏季采。
|
性味 | 味苦,性寒。
|
功效 |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叶6~12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开水调敷。根、茎500克,加水750毫升,煎取500毫升,日分3次服。竹沥30~60毫升,开水适量冲服。竹茹5~9克,水煎服。
|
方例 | 1.小儿惊风 老因(苦竹)沥30毫升,开水冲服。
|
化学成分 | |
药理 |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
药理参考文献 |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