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瑶族医学 > 瑶族药学 > 正文
头乌筒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一级分类
常用植物药
二级分类
分类
年份
douh hux ndongh
别名
号简杆、三钱三、滚地龙
来源
罂粟科植物博落回 Macleaya cordata(Willd.)R.Br.的全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达2米,全体被白粉,新鲜破损时有红黄色汁液流出。茎直立,中空,多分枝。单叶互生,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20厘米,宽5~24厘米,5~9浅裂,边为波状浅圆齿。花黄白色,圆锥花序顶生。蒴果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具4~6颗种子。花期6~7月,果期8~11月。
生态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路旁或新荒地,也有栽培。产于广西三江、龙胜、资源、全州、兴安、富川、昭平、苍梧、岑溪、平南等县市;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
味苦,性寒。有大毒。
功效
散瘀消肿,祛风镇痛,麻醉,杀虫止痒。
传统应用
治风湿骨痛、关节痛、跌打损伤、疥疮、皮肤瘙痒、蜂蜇伤。
用法用量
2~3克,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水煎洗。
方例
1.跌打损伤、风湿痛 头乌筒(博落回)3克,卞别雷(巴豆)9克,毛老虎(黄杜鹃)9克,入山虎(两面针)9克,上山虎(海金子)15克,下山虎(白珠树)15克,铜卡扎咪(鹅不食草)15克,刹咪(飞天蜈蚣)15克,木翁紧(大叶臭椒)15克,米双酒1000毫升浸泡,取药酒外搽。
化学成分
博落回根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1],博落回碱即白屈菜玉红碱[2],氧化血根碱[3],博落回酸碱[4],去氢碎叶紫堇碱[5]。果实中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及β-别隐品碱[6]。小果博落回地上部分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隐品碱,别隐品碱[7]和博落回碱[8]。
药理
1.抗菌作用  白屈菜红碱、血根碱及博落回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叠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以及某些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杀虫、杀蛆作用  博落回有强大的杀阴道滴虫作用,在玻片上将滴虫与博落回浸膏相接触,滴虫立刻被全部杀死[2]。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及博落回碱还有杀线虫作用[1]。博落回可使蝇蛆先兴奋,后麻痹而死,并能抑制蝇卵的孵化。杀蛆作用以叶及果皮效力最强,茎次之,根最弱。杀蛆效力不因干燥而丧失,杀蛆有效成分为生物碱[3,4]。
3.毒性  博落回所含生物碱毒性颇大,主要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5-7]。动物实验证明,将博落回注射液注入免耳静脉,引起心电图T波倒置,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律紊乱,阿托品可对抗其对心脏的毒性[8]。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1]Onde,M,et al.C A,1965,63:18964f.
[2]Ishii H,et al.Tetra Lett,1975,(5):319.
[3]谷千秋等:《药学杂志》(日),1962,82:755。
[4]Ishikaw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78,26(1):166.
[5]Takav N,et al.Yakngaku Zasshi,1973,93(2):242.
[6]胡之壁等:《药学学报》,1979,14(9):535.
[7]Muraveva D A,et al.Acta Pharm Jngvslav,1969,19(1):11.
[8]Chelornbitko V A.C A,1972,77:58870t.
药理参考文献
[1]Masayuki Onda,et al.C A,1965,63:18964n. [2]解放军366医院妇产科等:《新医学》,1971,(6-7):45。 [3]张世宣:《中药通报》,1957,3(2):260。 [4]叶道年:《中药通报》,1958,4(9):308。 [5]叶延;《中华内科杂志》,1958,6(6):617。 [6]贾连旺:《中华内科杂志》,1963,11(5):399。 [7]李逢春:《新医药资料》(江西药科学校),1972,(1):49。 [8]上海中药工厂新品种试制小组:《中成药研究),1978,(1):18。
附注
出处
中国瑶药学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