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瑶族医学 > 瑶族药学 > 正文
卞别雷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一级分类
常用植物药
二级分类
分类
年份
betv baeqv leih
别名
八百力、大叶双眼龙、九龙川
来源
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种子。
形态特征
灌木,高2~7米。小枝无毛或被稀疏星状毛。单叶互生,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侧边缘上近叶柄处各有1个无柄的腺体,边有疏细齿,两面近无毛。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雄花常在上部。蒴果长圆状,长约2厘米,有星状毛和长柔毛;种子3粒,长卵形。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态分布
生于村旁、山坡、山谷溪旁,也有栽培。产于广西桂平、玉林、上思、武鸣、邕宁、龙州、天等、靖西、龙胜、金秀等县市;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等省份。
采集加工
树皮,叶全年可采,晒干备用;果实秋季采,晒到外壳爆裂,将壳、种子分别存放备用。
性味
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
温中散寒,祛风消肿。
传统应用
治风湿痹痛、关节炎、胃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疗疮毒。
用法用量
树皮3~6克,米双酒500毫升浸泡7天后,每次内服不超过15毫升;外用药酒搽或适量鲜叶适量捣敷。
方例
1.风湿性关节炎 卞别雷(巴豆)种子3~4粒,捣烂调茶油用布包好,烤热外搽局部,另用肩化别(细辛)、雷可(穿山甲)炮甲各等量,研末调匀,每天15克,分3次开水或酒冲服。 2.跌打损伤 卞别雷(巴豆)、毛老虎(黄杜鹃)各10克,吓烈矮(朱砂根)15克,入山虎(两面针)15克,独龙矮(血党)15克,铜针(千年健)15克,上山虎(海金子)、下山虎(白珠树)各15克,大钻(厚叶五味子)、小钻(南五味子)各15克,猛老虎(白花丹)、紫九牛(翼核果)、歇紧衣垂(清风藤)、扁化别(细辛)、小肠风(山蒟)、双钩钻(钩藤)、九层风(鸡血藤)、鹅台(莪术)、成泪端(田基黄)、切翠林(七叶一枝花)各15克,米双酒500毫升,浸泡7天后,每次服15~30毫升。每天2~3次,并用药酒外搽。
化学成分
种子含巴豆油34%~57%,蛋白质约18%。巴豆油中含巴豆油酸,巴豆酸,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组成的甘油酯[1-3],巴豆醇及16种巴豆醇双酯化合柳[4-6],即巴豆醇-12-十四烷酸酯-13-乙酸酯,巴豆醇-12-癸酸酯-13-乙酸酯,巴豆醇-12-月桂酸酯-13-乙酸酯,巴豆醇-12-棕榈酸酯-13-乙酸酯,巴豆醇-12-α-甲基丁酸酯-13-月桂酸酯,巴豆醇-12-a-甲基丁酸酯-13-癸酸醋,巴豆醇-12-乙酸酯-13-月桂酸酯,巴豆醇-12-乙酸酯-13-癸酸酯,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癸酸酯,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辛烯酸酯,巴豆醇-12-α-甲基丁酸酯-13-辛烯酸酯,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月桂酸酯,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丁酸酯,巴豆醇-12-丁酸酯-13-月桂酸酯,巴豆醇-12-苯甲酸酯-13-苯甲酸酯,巴豆醇-4-甲氧基-12-十四烷酸酯-13-乙酸酯[4-6]和4-去氧-4α-巴豆醇的三酯化合物等。种仁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7],从中分离得到巴豆毒素Ⅰ、Ⅱ,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KD和15KD,等电点分别为8.0和6.7[8],另含辅致癌剂C-3,巴豆甙,巴豆生物碱异鸟嘌呤[9,10],β-谷甾醇[11],氨基酸及酶等。
药理
1.对消化道的作用  口服巴豆油半滴至一滴,即能产生口腔、咽及胃部灼热感,并有催吐作用。至肠内遇碱性肠液水解后释出巴豆油酸,刺激肠黏膜使之发炎,分泌增加,促进蠕动,经0.5~3h产生剧烈腹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1]。巴豆煎剂0.8×10-5浓度对离体肠肌表现明显的兴奋作用。此作用不被阿托品所拮抗[2]。巴豆油酸给动物灌胃可引起肠蠕动增加,肠黏膜充血,甚至肠坏疽[3]。胆瘘兔实验表明,巴豆水剂由耳静脉给药能中等程度增加胆汁和胰液的分泌[4]。
2.抗病原生物作用  体外试验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5-7]。
3.抗肿瘤作用  巴豆提取物对小鼠S180实体型和腹水型,小鼠宫颈癌U14实体型和腹水型,以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巴豆注射液在试管内有杀瘤细胞作用[8]。巴豆醇二酯对小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巴豆油乳剂作大鼠移植皮肤癌癌内注射,能引起瘤体退化,并延缓皮肤癌的发展[10]。
4.促肿瘤发生作用  巴豆油有弱致癌性,并能增强某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小鼠每星期服1次巴豆油,共30周,可引起前胃部乳头状瘤及癌,也可增加甲基胆蒽的致癌作用。单用致癌碳氢化物甲基胆息后,小鼠胃肿瘤发生率为15%,如加用巴豆油,则肿瘤发午率增至55%[11]。阈下浓度的甲基胆蒽涂抹小鼠背部皮肤引起皮肤肿瘤,但如再涂抹巴豆油42星期则小鼠皮肤乳头状瘤的发生率达70%[12]。
5.抗炎及免疫功能的作用  巴豆霜1.5g/kg灌胃,对小鼠耳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大鼠白细胞游走及对热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减少小鼠胸腺和脾指数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此外,对小鼠具有致突变性[13]。
6.毒性  巴豆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产生急性接触性皮炎,较重者皮肤出现水肿、水泡、眼结膜炎等。人、畜误食后发生严重的口腔炎、咽喉炎、腹痛、水泻或稍液血便,紫绀,血压下降,甚至休克[14,15]。巴豆和巴豆霜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巴豆油,故巴豆霜过量服用,可出现同样毒性反应。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1]。除钉螺外,巴豆浸出液对鱼、虾、田螺蚯蚓等动物也有毒杀作用[16]。巴豆毒素给家兔皮下注射的LD50为50mg/kg~80mg/kg[17]。巴豆油酸大鼠口服的LD50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600mg/kg[18]。生巴豆泥糊小鼠口服LD50为1600mg/kg[19]。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78。
[2]刈米(辶幸)夫:《植物成分的化学》(日),1960:19。
[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二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59。
[4]Hecker E.Pharmacognosy & Phytochemistry(Ed.Wagner),1971:147.
[5]Hecker E,et al.Prog Chem Org Natural Prod,1974,31:377.
[6]Kupchan S M,et al.Science,1976,191:571.
[7]Arroyo E R,et al.J Med Chem,1965,8(5):672.
[8]陈明晃等:《生物化学杂志》,1993,9(1):104。
[9]楼之岑:《生药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07。
[10]Joseph R,et al.J Am Chem Soc,1939,61:350.
[11]Mukheriee,et al.Indian J Appl Chem,1969,32(3):211.
药理参考文献
[1]Sollmann T.Manual of Pharmacology,1957:214. [2]遵义医学院急腹症研究组:《医药科技资料》(遵义医学院),1974,(5):71。 [3]三桥佐久司:《千叶医学会杂志》(日),1934,12(3):497。 [4]Sato I I.C A,1937,31:67387 7. [5]山东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组:《山东医学院学报),1959,(8):42。 [6]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生物学报》,1960,8(1):52。 [7]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湖南医药杂志》,1974,(5):49。 [8]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肿瘤组:《中医药研究参考》,1979,(2):48。 [9]Kupohan S M,et al.Science,1976,191(4227):571. [10]Yarkoni E,et al.C A,1980,92:1401t. [11]Berenblum I,et al.Cancer Res,1955,15(8):510. [12]纪志武等:《癌症》,1989,8(5):350。 [13]孙颂三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3):36。 [14]李鹏鸣:《中华皮肤科杂志》,1959,(6):385。 [15]宋韶鸣:《中华儿科杂志》,1958,9(5):486。 [16]周海月等:《中华新医学报》,1952,3(6):457。 [17]Osol A,et al.U S Dinspensatory.25Ed.1947:1417. [18]Spertor W S.Handbcok of Toxicology,1956,(1):80. [19]王筠默:《中医药国外资料摘泽》,1982,(2):40。
附注
出处
中国瑶药学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