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betv gov
|
别名 | |
来源 | 八角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果实。
|
形态特征 | 常绿乔木,高10~20米。树皮灰色至红褐色。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5厘米,顶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狭楔形,边全缘,上面有透明的油点,下面疏被柔毛。花粉红色至深红色,单生于叶腋。蓇葖骨果呈星状排列,八角形,红褐色,熟时腹裂。种子棕色,有光泽。花果期2次,第一次花2~3月,果期8~9月;第二次花期9~10月,在第一次果期后,果期次年2~3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温暖湿润的山谷中,野生或栽培。产于广西桂中南和桂西南各县市;分布于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台湾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2~3月或8~9月间采取,晒干或微火烘干或开水烫后晒干或烘干。
|
性味 | 味辛,性温。
|
功效 | 温中理气,健胃止呕。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3~6克,水煎服或嚼烂吞其汁;外用适量嚼烂敷患处。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果实主含黄酮类化合物,内有:槲皮素-3-O-鼠李糖甙,槲皮素-3-O-葡萄糖甙,槲皮素-3-O-半乳糖甙,槲皮素-3-O-木糖甙,槲皮素,山奈酚,山奈酚-3-O-葡萄糖甙,山奈酚-3-O-半乳糖甙,山奈酚-3-芸香糖甙[1]。还含有机酸类化合物,内有3-,或4-,或5一咖啡酰奎宁酸,3-,或4-,或5-阿魏酰奎宁酸,4-(B-D-吡喃葡萄糖氧基)苯甲酸,羟基桂皮酸,羟基苯甲酸[3]等。又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是反式茴香脑,还有对丙烯基苯基异戊烯醚,α~及β-蒎烯,樟烯,月桂烯,α-水芹烯,α-柠檬烯,3-蒈烯,桉叶素,4(10)-侧柏烯[4(10)-thujene],α-松油烯,芳樟醇,α-松油醇,4-松油醇,爱草脑,顺式茵香脑,固香醛,α-香柑油烯,顺式-β-金合欢烯,反式丁香烯,对苯二醛,β-甜没药烯,α葎草烯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β-芹子烯,α-(王古)(王巴)烯对甲氧基苯-2-丙酮,δ-及γ-荜澄茄烯,β-愈创木烯,橙花叔醇,榄香醇,甲基异丁香油酚,β-橄榄烯,胡萝卜次醇,柏木醇[4],对甲氧基栓皮醛[5]。
|
药理 | 1.抑菌作用 本品水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和革兰阴性菌(如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及伤寒、副伤寒、痢疾杆菌等),以及常见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1]。 2.刺激作用 挥发油中的茴香脑具有刺激作用,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腹部疼痛;对呼吸道分泌细胞有刺激作用而促进分泌,可用于祛痰[2]。 3.毒性 八角茴香研粉,水煮,过滤,浓缩后给小鼠灌胃25g/kg,观察7d,无1只死亡[3]。茴香脑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4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1.5g/kg,茴香脑顺式异构体大鼠腹腔注射LD50为0.07g/kg;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0.095g/kg,茴香脑反式异构体大鼠腹腔注射LD50为2.67g/kg,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41g/kg,提示顺式毒性大[4]。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Jutta K,et al.C A,1981,95:217683w. [2]Uwe D,et al.C A,1985,102:4516v. [3]Juergen M S,et al.C A,1980,93:202865s. [5]陈耀祖等:《分析化学》,1986,14(11):853。 [5]Rebecca B W,et al.J Nat Prod,1986,19(1):156. |
药理参考文献 | [1]Ind J.Pharm,1968,30(2):43.
[2]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08。
[3]温尚开:《中国中药杂志)1990,(15)9:520。
[4]柯明清等:《中草药通讯》,1979,10(8):352。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