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老班药(瑶族经典用药)
|
二级分类 | 七十二风
|
分类 | |
年份 | zipv mbungv buerng
|
别名 | |
来源 | 忍冬科植物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的全株。
|
形态特征 |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有皮孔,髓心淡黄棕色,茎干时灰白色。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5)~7(~11)片,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3~6厘米,顶端急尖到渐尖,基部偏斜,边有锯齿。花白色至淡黄色,合生,5裂;圆锥花序顶生,无毛。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熟时黑紫色或红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林下、灌丛中或路旁。产于广西那坡、田林、乐业、南丹、罗城、桂林、富川等县市;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至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甘、苦,性平。
|
功效 | 续筋接骨,活血止痛,祛风除湿。
|
传统应用 | 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骨痛、急慢性肾炎、跌打损伤、骨折。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
方例 | 1.肾炎水肿 接骨风(接骨木)10~15克,水煎服。
2.跌打肿痛 接骨风(接骨木)叶适量搓软,调酒,于锅内炒热搽患处,冷则再炒,重复数次。
|
化学成分 | |
药理 |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Reichel L,et al.C A,1977,87:53517b. [2]Forni G,et al.C A,1977,86:29577e. [3]Takruri I A H,et al.Phytochemistry,1979,18(9):1481. [4]Jensen S R,et al.Phytochemistry,1974,13(2):517. |
药理参考文献 |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093。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738。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