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老班药(瑶族经典用药)
|
二级分类 | 七十二风
|
分类 | |
年份 | jiomh mbungv buerng
|
别名 | |
来源 | |
形态特征 | 落叶灌木,多分枝,高1~2米。枝条被黄褐色短柔毛。单叶互生,长圆形至长同状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8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边全缘,上面近无毛,下面密被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无花瓣;花数朵簇生于叶腋,雄花位于小枝下部叶腋,有时雌雄同生一叶腋内。蒴果扁球形,常具8~10条纵棱,熟时带红色,密被柔毛。花期6~9月,果期7~10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丘陵地的山坡、沟旁、路边灌丛中。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福建、广东、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根全年可采,晒干备用;叶夏季采,鲜用。
|
性味 | 味微苦、涩,性凉。
|
功效 | 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破瘀,消滞。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水煎洗或鲜叶适量捣敷。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脂肪油25.30%。脂肪酸组成:棕榈酸29.1%,硬脂酸0.9%,油酸23.2%,亚油酸32.7%,亚麻酸14.1%[1]。
|
药理 |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中国油脂植物》编写委员会:《中国油脂植物》,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67。
|
药理参考文献 |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