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瑶族医学 > 瑶族药学 > 正文
来角风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一级分类
老班药(瑶族经典用药)
二级分类
七十二风
分类
年份
laih gov buerng
别名
箭杆风、土砂仁小发散、白寒果
来源
科植物山姜Alpiniaiaponica(Thunb.)Miq.的根状茎。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木,高35~80厘米,根茎横走。单叶互生,宽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9~40厘米,宽4~7厘米,顶端尖或尾尖,基部楔形,边全缘,两面被短柔毛,叶舌2裂。总状花序顶生;花白色带红,外面被短柔毛,雄蕊1枚。蒴果球形,被短柔毛,橙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态分布
生于溪边、林下阴湿处。产于广西德保、那坡、隆林、乐业、天峨、三江、阳朔、临桂、兴安、苍梧等县市;分布于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广东、贵州、湖南等省份。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全草,鲜用或晒干备用。秋冬季采果,阴干备用。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
温中行气,消肿止痛。
传统应用
治胃腹寒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3~9克,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水煎洗或捣烂调酒外搽。
方例
1.风湿痹痛 来角风(箭杆风)、双钩钻(钩藤)根、杆竹咪(铺地蜈蚣)、双亮(桑)枝各15克,米双酒500毫升,浸泡,每服15~30毫升,每天3次。
化学成分
根茎含9(10)-佛术烯-11-醇,9-羟基山姜内酯,二氢沉香呋喃,环氧沉香呋喃[1],山姜烯酮[1,2,3],山姜萜醇,广藿薁醇[1,4],汉山姜过氧萜酮,异汉山姜过氧萜酮,山姜内酯过氧化物[1,2],6-羟基山姜内酯[2],汉山姜环氧萜醇,山姜内脂[1,5],呋喃天竺葵酮A和B[1,3,5,6]α-沉香呋喃,4α-羟基二氢沉香呋喃,3α,4α-环氧沉香呋喃,β-桉叶醇[1,7,8],汉山姜过氧萜醉[1,6,9],6,9-俞创木二烯[9],10-表-5β-氢过氧基-β-按叶醇,10-表-5α-氢过氧基-β-按叶酸,4,10-表5β羟基二氢桉叶醇[10]。叶中含茴香酮,1,8-桉叶素,小茴香醇,α-和β-蒎烯龙脑,金娘醇,桃金娘醛。
药理
1.对离体肠管平滑肌的影响  山姜小剂量对豚鼠小肠无影响,大剂量呈抑制作用。山姜对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大鼠肠管紧张性、强直性收缩均有部分拮抗作用。山姜的挥发性部位,可使肠管轻度兴奋,然后转入明显抑制,张力降低,收缩频率减慢,振幅减少,并随着浓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肠管兴奋和痉挛[1]。
2.抗溃疡作用  山姜水煎剂灌胃对幽门结扎型、应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吲哚美辛(消炎痛)型胃溃疡作用不明显。它能增加胃液及胃蛋白酶活性,降低总酸度与游离酸度,对离体胃条有短暂收缩兴奋作用,随即转入抑制,降低胃张力和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胃收缩[2]。
3.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山姜煎剂对结肠炎耶尔森菌和摩根变形杜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1/160(抑菌力达中度),最低杀菌浓度(MBC)是1/80(杀菌力为低度),对福氏痢疾杜菌的抑杀菌作用分别是1/40和1/10,属低度有效,对肠毒素型大肠杆菌均不表现抑、杀菌作用[3]。
4.毒性  小鼠灌服山姜25g/kg(最大容积)1次,观察3d,均未见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大鼠每日灌胃山姜热浸液1.62g/kg,连续30d,结果各组间体重增加无明显差异。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病理检查无特殊异常[1]。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1]Itokawa H.et al.C A,1986,105:75863d.
[2]Itokaw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7):2849.
[3]Morit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8,36(8):3156.
[4]Itokawa H,et al.C A,1984,100:171581c.
[5]Itokawa H.et al.C A,1985,102:163671h.
[6]Itokawa H,et al.Chem,Pharm Bull,1985,33(5):2023.
[7]Itokaw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0,28(2):681.
[8]Itogawa S,et al.C A,1980,92:211780s.
[9]Morit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8,36(8):2984.
[10]Itokaw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4):1460.
药理参考文献
[1]郑兴中等:《福建中医药》,1985,16(1):44。 [2]倪峰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4):29。 [3]陈永培等:《福建中医药》,1990,21(5):25。
附注
出处
中国瑶药学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