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汉·《金匮要略》。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川椒、干姜、人参、饴糖。 |
加减 | |
功效 |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
主治 | 中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腹腔剧痛,呕吐不能食,口不渴,畏冷。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肠炎,蛔虫病,腹痛等。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 |
用药禁忌 | 1.本方为辛温甘暖之剂,能大祛阴寒而建中焦虚损之阳气,故名。 2.大建中汤证的腹痛而拒按,是中阳式微,阴寒内盛的现象,疼痛的部位是大腹,证型偏寒,重点在于散寒止痛。 3.大建中汤如用人参,需另煎兑入。 4. 禁忌: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虚血热,瘀热内蓄而致腹痛者禁用。 5.本方温中散寒之力大于小建中汤,并能驱蛔及治疗眩晕等症。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胆道蛔虫症用本方加乌梅、苦楝皮、槟榔、黄连、甘草,治疗胆道蛔虫症45例。结果:治愈39例(症状完全消失),进步4例,(症状缓解),疗效不显著2例;治愈率达86%。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肠功能,驱蛔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等。 1.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肠功能:干姜、川椒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驱风、止痛、改善胃肠功能等作用。 2.驱蛔:蜀椒有麻痹虫体、杀虫驱蛔的作用。 3. 增强机体抵抗力:人参有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