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汉·《伤寒论》。 |
剂型 | 汤剂;片剂 |
药物组成 | 大黄、甘草、芒硝。 |
加减 | |
功效 | 缓下热结。 |
主治 | 阳明腑实轻证而偏于燥热者。症见蒸蒸发热,大便不通,心烦口渴,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以及胃肠燥热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用于治疗老年性便秘,痔疮,急性农药中毒,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糖尿病,不明原因发热,真热假寒下利等病证。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汤剂:大黄、甘草、水煎取汁后溶入芒硝,以燥热为甚,少量频服、温服;便秘为主,每次顿服、温服。片剂:每片重0.55g,每次6片,日3次口服。 |
用药禁忌 | 孕妇,产后,月经期或年老体弱,病后津亏及亡血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攻补兼施,小剂试用,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抗菌作用。体外抗菌试验证实,调胃承气汤原液及浓缩液对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大黄、芒硝有泻下作用,甘草有解毒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