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天津市中成药规范》(1978年)。 |
剂型 | 片剂 |
药物组成 | 大黄、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板蓝根、玄参、青黛、金银花、连翘、皂角子、薄荷冰等。 |
加减 | |
功效 | 清热凉营,消肿解毒。 |
主治 | 热毒所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发热,大便干燥及热入营血所致麻疹,发热及猩红热等。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腮腺炎及猩红热,疱疹性咽炎,口腔炎伴有发热,大便干燥者。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片0.25g,1岁每次1.5片,日2次口服;3岁每次2片,6岁每次3片,日3次口服。 |
用药禁忌 | 患儿身体虚热、消化功能差及大便溏泻者慎用。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抗菌,抗病毒,泻下,解热,抗炎、解毒等作用。 1.抗菌、抗病毒:清降丸抗咽部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作用明显,大黄、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等均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2.泻下:方中重用大黄,取其泻下通便作用,能提高肠管张力并使其蠕动增强,并抑制大肠内水分吸收,而促进排便。 3.抗炎;牡丹皮、甘草、生地均能抑制生物体自体免疫和变态反应性炎症,甘草具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 4.解毒;甘草对药物、食物中毒及细菌内毒素中毒及体内代谢产物中毒均有解毒作用,玄参、赤芍解毒作用明显。 5. 解热:薄荷冰、牡丹皮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