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辽宁中医杂志1990,(1):16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柴胡9-15g,黄芩9-12g,炒川楝子9-12g,半夏10g,红花9g,皂刺3-5g,白蒺藜9-12g,片姜黄9g,刘寄奴9g,泽泻9-12g,焦四仙10g,炒莱菔子10g。 |
加减 | 气虚加黄芪、红参;湿邪困脾加草豆蔻、佩兰;肝区串痛加香附、佛子;肝脾肿大加丹参、鳖甲、炒山甲;低热不退加丹皮、白薇;黄疸加茵陈、金钱草;出血倾向红花减半,加白茅根、墨旱莲、茜草;纳差加炒白术、砂仁。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肝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20剂为1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肝炎142例,男83例,女59例;年龄15岁以下5例,16-30岁27例,31-45岁88例,46-55岁16例,56岁以上6例;病程1-2年86例,2-5年32例,5年以上24例;慢活肝84例,慢迁肝58例,乙型肝炎45例。全部病例均按1984年南宁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活肝及慢迁肝诊断标准确诊。结果:自觉症状消失,肝脾已触不到或仅肝稍大,无叩痛,肝功能核查2次均正常,1年以上无复发者为痊愈,共78例,占55%;症状明显好转,肝脾不同程度软缩,肝功能下降到原超出正常值的1/2以下者为好转,共50例,占35%;症状无改善或轻度改善,肝脾回缩不明显或增大,肝功能无好转或加重者为无效,共14例,占10%。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