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陕西中医1992,13(5):198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紫丹参15g,山药15g,当归12g,元胡12g,续断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制附片10g,乌药10g,吴茱萸8g,小茴香6g。 |
加减 | 阳虚者加仙灵脾、肉桂;阴虚者加生地、女贞子;气虚者加太子参、黄芪;经量多者加参三七、茜草根。 |
功效 | |
主治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4例中,年龄24-44岁;病程2-18年;未婚4例,已婚50例,已有20例,有原发或继发不育史30例。按照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科专业第三届会议制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个别病例经阴道、宫颈或子宫骶区活检进一步确诊。经后至经前期加服通化散10g(三棱粉、莪术粉、官桂粉各6g,鸡血藤12g),每日3次;经期加服失笑散。耳穴药物贴敷:取耳穴子宫、卵巢、交感等,以王不留行籽贴敷,2周1次,6次为1疗程。治疗3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经妇科或B超检查观察疗效。疗效判断参照中西医结合妇科专业第三届会议制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标准进行。结果: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妊娠者为治愈,共25例;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包块缩小1/2为显效,共18例;症状和体征减轻,包块缩小1/3为有效,共8例;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或治疗期间反复者为无效,共3例;总有效率94%。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