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温病条辨1798年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黄芩9g,滑石9g,茯苓皮9g,猪芩9g,大腹皮6g,白蔻仁3g,通草3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湿温病,身疼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饮,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1.体外抗菌:将药物用自来水浸泡30分钟,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将所得药液浓缩制成100%、200%水煎液备用。实验用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先将菌种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作6小时培养,使生长浊度达6108;再以无菌肉汤将其稀释成105的菌液备用。①挖沟灌药法,将已溶化的肉膏琼脂分别倒入各平皿内,待凝固后,用无菌手术刀在琼脂平板上挖出宽5mm,长40mm的沟,挑出沟内琼脂,将药物注入沟内,分注3个平皿,然后用无菌接种环将新鲜菌液垂直接种于沟两侧,每个平皿接3种菌,在平皿反面写明菌种的名称,放入38℃温箱内,经24小时检查结果,记录沟两侧未长细菌的宽度,取其平均数。②挖洞灌药法,把已溶化的肉膏琼脂分别倒入各平皿内,待凝固后,用直径5ml的打孔玻璃管,每平皿打5个洞,每个洞倒入药物然后将菌种均匀地接种于洞四周的肉膏琼脂上,每种菌种接种3个平皿,放入37℃温箱内,经24小时检查结果,记录抑菌圈直径,取其平均数。结果表明,黄芩滑石汤100%的浓度时对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有抗菌活性,200%浓度时才对大肠杆菌有抗菌活性。 2.抗内毒素作用:①对家兔ET性发热及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家兔共14只,随机分成2组,1组口服黄芩滑石汤[5g/(10ml·km体重·次)],对照组给白开水[10ml/(k体重·次)],1小时后注射ET4.O×10个/(ml·kg);注ET后1小时分别重复给药及水1次,注ET后每隔1小时连续测量肛温6次,作体温反应高峰的计算及白细胞计数。②对小鼠ET性肺水肿及血小板的影响:小鼠39只,随机分为给药组与对照组,灌药4次,注1次ET后29小时处死,灌药4次,24小时重复注ETI次后29小时处死。③降低小鼠ET致死率的比较:小鼠随机分为黄芩滑石汤组[0.025g/(ml·20g体重·次)]、地塞米松组[0.05mg/(ml·20g体重·次)],白开水对照组[1ml/(20g体重·次)),日2次灌胃,连续2日,在最后1次灌胃后1小时,用LD75量ET[3.8×109/(0.2ml·20g体重·次)]从小鼠尾静脉注射,观察48小时内各组小鼠存活率。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