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455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小茴香6g,干姜6g,肉桂6g,吴茱萸6g,细辛6g,元胡12g,五灵脂12g,当归12g,蒲黄12g,赤芍12g,乌药12g,乳香9g,没药9g,半夏9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功能痛经(血瘀挟寒型)。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经前7日开始服用,共7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血瘀挟寒型功能性痛经66例,年龄15-38岁;其中15-20岁38例,21-30岁20例,31-38岁8例。初期不久即开始痛者26例,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19年。31例治前盆腔血流图提示盆腔血液循环欠佳,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轻型11例中,痊愈7例(疼痛及兼证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好转3例(连续3次疼痛减轻);中型36例中,痊愈26例,好转8例;重型19例,痊愈14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90.9%。治前盆腔血液循环欠佳者治疗1疗程后有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治前比有显著性差异。
|
药理作用 |
对大白鼠和兔子宫及对大白鼠痛经模型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对大鼠离体子宫肌和兔在体子宫的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频率抑制率分别为30.75%和20%,收缩幅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15-甲基前列腺素F2 所致的子宫活动增强,均有抑制作用,并可改善兔痉挛的子宫血流。对大白鼠痛经模型也有镇痛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