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79,(1):40
|
剂型 |
散剂
|
药物组成 |
大黄6g,黄柏6g,姜黄6g,白芷6g,陈皮3g,厚朴3g,苍术6g,炒艾叶12g,红花3g,透骨草12g,红藤6g,防风3g,乌头1.5g,泽兰12g,丹参9g,乳香3g,没药3g,天花粉15g,香附3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盆腔炎。
|
制备方法 |
将上药研成细末,用温热水加适量白酒,调成糊状,装入布袋中。
|
用法用量 |
敷于腹部病变处,布袋上加用热水袋,每日1次或间日1次,每次约敷1/2-6小时,晚觉时敷最为宜,调敷之药可反复使用3-4次后再更换。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本组治疗盆腔炎130例,均为女性。年龄25岁以下3例,25-35岁74例,35-45岁48例,45岁以上5例;病因:多产房劳,产后或人流术后感染,术后粘连,经期同房;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月经不调,下腹痛,腰酸胀,带多黄稠,宫体压痛,双恻附件或单侧附件增厚,有索状感或包块,压痛明显,身软乏力,神差,纳少。结果:130例中,无选择地随访50例,治愈(症状消失,盆腔包块及粘连消失,腹部按诊柔软)16例,占32%;显效(症状显著改善,盆腔包块缩小,粘连减轻)25例,占50%;无效(症状无改善,包块及粘连无好转)9例,占18%。副作用:除个别患者局部出现轻微皮疹外,一般无不良反应。禁忌:局部皮肤破伤或溃烂者及经期禁用。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