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杂志1987,(1):41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百合15g,甘草6g,柴胡10g,郁金10g,乌药10,川楝10g,黄芩10g,丹参10g。 |
加减 | 吞酸加生牡蛎或瓦楞子;嘈杂加沙参;得碱痛甚者加乌梅或五味子;刺痛不移加桃仁;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生蒲黄;胸背胀与彻背痛加丸香虫(少量);胃脘挛急而痛加白芍;腹胀如盘,呕吐频作加枳实、白术;大便秘结加火麻仁。 |
功效 | |
主治 | 胃脘痛,慢性胆囊炎等。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治疗组服肝胃百合汤,1个月为1疗程,一般服1-3个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1.胃脘痛:肝胃百合汤组(治疗组)121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36例;年龄10-6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5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6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胃粘膜脱垂1例。甲氰咪胍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例;年龄18-68岁;胃、十二指肠溃疡2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例。全部患者均符合1984年全国中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会议拟定的“胃脘痛诊断标准”。并均经胃镜或X线钡餐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及胃粘膜脱垂。按全国中医内科学会1984年脾胃病会议拟定的“胃脘痛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临床治愈占52.9%,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服甲氰咪胍后,临床治愈占50.0%,总有效率为90.0%。对溃疡病疗效:治疗组临床治愈占45.6%,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临床治愈占46.2%,总有效率为88.5%。治疗组复查50例,其中愈合26例,占52.0%;有效15例,占30.0%;无效9例,占18.0%。对照组复查21例,愈合8例,占38.1%;有效7例,占33.3%;无效6例,占28.6%。 2.萎缩性胃炎:用本方,胃脘灼热加蒲公英;疼痛彻及胸背加九香虫;伴肠上皮化生者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脾气虚者去黄芩、川楝子,加淮山药、太子参;便结加胡麻仁;纳呆加山楂或麦芽。治疗萎缩性胃炎54例,治疗前后均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其中男性25例,女性29例;年龄32-68岁;病程l-20年。病理检查:重度14例,中度28例,轻度12例,伴肠上皮化生者24例。胃镜检查: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者28例,花斑状改变者14例,血管显露者12例。疗效标准参照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第3次全国脾胃会议“胃痞疗效标准”。结果:显效29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6%。治疗后胃粘膜病理变化:54例中39例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4例肠上皮化生者有18例消失。 3.慢性胆囊炎:用本方加减:柴胡15g,黄芩10g,百合15g,丹参15g,乌药13g,川楝子10g,郁金15g,金钱草30g。胸背胀痛甚者加瓜蒌壳15g,薤白15g,嗳气频者加陈皮10g,广木香10g;泛酸加乌贼骨10g;黄疸加茵陈20g。日1剂水煎服。治疗慢性胆囊炎92例中,男30例.女62例;年龄17-60岁;病程1-10年。均经胆囊造影,B超检查证实为慢性胆囊炎。结果: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体温正常为显效,共65例;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接近正常为好转,共27例。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