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国药典》(2000年版)。 |
剂型 | 膏剂 |
药物组成 | 鲜牛蒡草480g(或干品120g),鲜凤仙透骨草40g(或干品10g),生川乌20g,桂枝20g,大黄20g,当归20g,生草乌20g,生附子20g,地龙20g,僵蚕20g,赤芍20g,白芷20g,白蔹20g,白芨20g,川芎10g,续断10g,防风10g,荆芥10g,五灵脂10g,木香10g,香橼10g,陈皮10g,肉桂20g,乳香20g,没药20g,苏合香40g,麝香10g。 |
加减 | |
功效 | 温阳化湿,消肿散结。 |
主治 | 用于阴疽,瘰疲末溃,寒湿痹痛。主要用于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软骨增生,肋软骨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及淋巴结肿大等属寒湿凝滞筋脉或气血瘀结者。 |
制备方法 | 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12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
用法用量 | 每张净重1.5g、3g、6g、9g。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
用药禁忌 | 患处红肿热或溃脓者忌用,贴后局部皮肤发红作痒者停用。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强心,扩血管,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1.强心、扩血管。附子、川乌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附子能使下肢血管显著扩张。 2.镇痛;川乌、草乌、附子、赤芍、地龙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3.抗炎、抗菌:附子、川乌、草乌有明显的消炎作用,牛蒡子、川芎、赤芍、麝香、桂枝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本品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