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国药典》(2000年版)。 |
剂型 | 丸剂 |
药物组成 | 柴胡45g,青皮(醋炙)30g,陈皮45g,佛手45g,乌药45g,香附(醋炙)45g,木香45g,檀香45g,丁香30g,沉香150g,广藿香45g,砂仁45g,豆蔻45g,厚朴(姜炙)45g,枳壳(去瓤麸炒)45g,羌活45g,白芷45g,铁丝威灵仙(酒炙)45g,细辛45g,木瓜45g,防风45g,钩藤45g,僵蚕(麸炒)45g,胆南星(酒炙)75g,天竺黄30g,桑寄生45g,何首乌(黑豆酒炙)45g,牛膝45g,川芎30g,熟地黄45g,龟甲(沙烫醋淬)45g,延胡索(醋炙)45g,乳香(醋炙)45g,没药(醋炙)45g,白芨45g,人参45g,白术(麸炒)45g,茯苓45g,肉桂30g,黄连45g,冰片45g,朱砂150g,羚羊角粉15g。 |
加减 | |
功效 | 平肝疏络,活血祛风。 |
主治 | 用于肝气郁结,经络不疏引起的胸胁胀痛,肩背串痛,手足麻木,筋脉拘挛。 |
制备方法 | 除羚羊角粉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冰片研细;其余柴胡等40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
用法用量 | 每丸重6g,每次1丸,日2次口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本品为棕红色的大蜜丸;气凉香,味苦、辛。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1)取本品2丸,切碎,加硅藻土12g,研匀,加乙醚50ml,回流提取0.5小时,滤过,药渣备用,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1g,加乙醚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药材溶液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1)项下的乙醚提取后的药渣,挥干,加乙醇40ml,回流提取0.5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3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药材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