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小升麻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金丝三七、帽辫七、开喉箭、三面刀、茶七、升麻、米升麻、万年根、拐枣七棉花七、熊掌
汉语拼音 xiao sheng ma
英文名
药材基原 毛茛科植物金草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金时间性草,多生生草本,高25-110cm。根茎机横生,近黑色,有的我数细根。茎直立,上部密被灰色短柔毛。叶1-2,近基生,一回三出复叶;叶柄长达32cm,被疏柔毛或近无毛;中央小叶卵状心形,长5-20cm,宽4-18cm,7-9掌状浅裂,边缘具锯齿,侧生小叶较小,上面近叶缘被短糙伏毛,下面沿脉被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细长,长10-25cm,具多数花;花序轴密被灰色短柔毛;花小,上径约4mm,近无梗;萼片5,花瓣状,白色,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3-5mm,是落;花瓣无;退化雄蕊圆卵形,长约4.5mm,基部有蜜腺;雄蕊多数,花丝狭线形,长4-7mm,花药椭圆形,长1-1.5mm;心皮1-2,无毛。蓇葖果,长约10mm,宽约3mm,宿存花柱向外方伸展。种子8-12,椭圆状卵球形,长约2.5mm,浅褐色,有多数横向短鳞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资源分布 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800-2600m的山 地林下或林缘。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夏、秋采挖,洗净,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分枝多,呈结节状,长4-10cm,直径0.5-1.2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较平坦,上面有圆洞状或稍凹陷茎基良,直径2-6cm,高1.5-4cm;下面有坚硬的残存须根。体实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稍平坦,稀中空,粉性,木部分褐色或黄褐色,髓部黄绿色。气微香,味微苦而涩。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后一皮层细胞1列,外壁木栓化增厚,有的外平周壁及垂周壁及垂周壁具乳头状增厚,突入细腔。皮层细胞17-23列;有时可见根迹维管束。中柱鞘纤维束为15-50个纤维,纤维多角形。维管束约28个,环列,外韧型。韧皮部细胞径向排列较整齐;形成层环明显,呈5-8角形;木质部导管多2-7个成群,直径23-48μm,内侧有非木化的薄壁细胞群,其间有小导管。射线宽8-27列细胞。髓部大,占横切面的1/2。本品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特征:黄褐色。1.本纤维略呈长梭形,有的稍弯曲,末端斜尖、长尖、具指状凸起或钝圆,有的二叉状或钩状,直径9-41μm,长245-374μm,壁厚5-10μm,木化,纹孔斜裂缝状或十字形、人字形。
2.纤维细长根形,末端钝圆或斜尖,直径29-57μm,长204-408μm,壁厚7-14μm,木化纹孔圆点状,孔沟明显。3.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也有网纹,弱点纹,螺纹导管,直径26-60μm,有的含黄色泌物。4.木薄壁细胞长圆形或类三角形,纹孔明显,多呈狭缝状。5.后生皮层细胞黄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6.淀粉粒多聚集成团,单粒类圆形,直径3-19μm;复粒由2-3分粒组成。
中药化学成分 根茎含以升麻环氧醇(cimigenol),25-O-甲基升麻环氧醇,15-O-甲基升麻环氧醇,去羟-15-O-甲基升麻环氧醇,25-O-乙酰升麻环氧醇,15,24-双异升环氧醇(cimigol),兴安升麻醇(dahurinol),异兴安升麻醇(isodahurinol),25-O-甲基异兴安升麻醇,金龟草二醇(acerinol),25-O-甲基金龟草二醇,金电酮醇(acerionol),24-O-乙酰金电草酮醇,O-甲基金龟草醇(O-methylcimiacerol)等为甙元的糖甙;还含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15,24-以以异升麻环氧醇,兴安升麻醇,异兴安各麻醇,升麻二烯醇(cimicifugenol),升麻二灶烯醇酯,25-O-乙酰升麻环氧醇木粮甙(25-o-acetylcimigenoside),25-O-甲甙基升麻环氧醇木糖甙,升麻甙(cimicifugoside),升麻新醇木糖甙(shenfgmanolxyloside),乙酰升麻新醇木糖甙及24-乙酰基水合升麻新醇木糖甙(24-acetylhydrosjhengmanol xyloside),并认为新鲜金电草根茎不含25-O-乙酰及25-O-甲基升麻环氧醇木糖甙,它们是分离成过程中产生的人工矫作物。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40目)少许,加甲醇适量,冷浸48h,滤过。滤液浓缩至干,加甲醇1ml溶解,为样吕液。另以阿魏酸(AR)、咖啡酸(AR)加适量甲醇溶解作为对照品液。分别吸取样品液和对照品液各5μl点于奎 胶G-0.8%CMC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1)展开,展距10cm,取出后挥干溶剂,置紫外灯(254μm)下观察荧光斑点,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味甘;苦;性寒;小毒
归经
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透疹;活血止痛;降血压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疏风透疹药;活血止痛药;降血压药
主治 咽痛;肿;斑疹不透;劳伤;腰腿痛及跌打损伤;高血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Rhizoma Cimicifugae Acerin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Cimicifuga acerina(Sieb.et Zucc)Tanaka[C.chinensis Koidz.]
科属分类 毛茛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