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shan cha gen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山茶科植物红山茶CamelliajaponicaL.西南红山茶C.pitardiiCoh.St.、窄叶西南红山茶C.pitardiiCoh.-St.var.yunnanicaSealy及滇山茶C.reticulataLindl.等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红山茶 红山茶 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灰褐色,幼枝棕色,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 8-15mm;叶片革质,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cm,宽2.5-6cm,光瑞渐尖而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叶干后带黄色。花两性,单生或对生于叶腋或枝顶,大红色,径5-8cm;萼片5,宽卵圆形,外被白色柔毛;花瓣5-7,栽培品种多重辩,有白、淡红等色,花瓣近圆形,先端有凹缺,基部稍连合;雄蕊多数,外侧花丝基部连合,附着于花瓣基部,内侧离生;子房上位,无毛,花柱先端3裂。葫果近球形,径2.2-3.2cm,果皮厚,光滑无毛,室背开裂。种子近球形,有角棱,长l.88-2.5cm,暗褐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西南红山茶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m。单叶互生;叶柄长,带红色;叶片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5-10cm,宽2.2-3.5cm, 先端长尾状,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叶脉在上下面均明显。花两性,蔷薇红色至白色,通常单独顶生;小苞片及萼片9-10片,合生成杯状总苞,长2-3cm,外面有绒毛;花冠长3.5-5.5cm,花瓣5-8,基部1-1.5cm处附着于花丝上;雄蕊多数,长2-3cm,外轮花丝下部1/2-2/3合生成肉质筒状;子房上位,密生绒毛,花柱长2.5-3cm,基部有丝状柔毛,先端三浅裂。蒴果本质,球形,直径3.5-5cm,室背开裂。 窄叶西南红山茶 本种与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为:本种幼枝和嫩叶通常被柔毛,叶顶端渐尖,叶基部楔形,边缘细锯齿较密,花淡红色,苞片及萼片背部被褐色茸毛。 滇山茶 灌木或小乔木,高至15m。叶互生;叶柄长8-15mm;叶片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m,宽2.5-6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 有细锯齿,叶脉网在叶上面清晰可见,叶干后带黄色。花单生或对生于叶腋或枝顶,大红色,花瓣5-6个,栽培品均为重瓣,先端微凹;花丝无毛;子房无毛,花柱先端3裂。蒴果扁圆。 |
资源分布 | 1.原产我国东部,现在全国各地常有栽培。 2.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 4.分布于云南。 |
生态环境 | 1.生于海拔1000-2800m的山沟、水旁或疏林中。 2.多为栽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辛;平 |
归经 | 胃;肝经 |
功效 | 散瘀消肿;消食 |
功效分类 | 散瘀消肿药;消食药 |
主治 | 跌打损伤;食积腹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1.Camellia japonica L. 2.Camellia pitardii Cooh.St.[TheasPeciosa Pit.ex Diels] 3.Camellia pitardii Coh.St.car.yunnanica Sealy 4.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 |
科属分类 | 山茶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