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阿儿七、窝儿参、早荷、一碗水、一把伞。 |
汉语拼音 | wo er qi |
英文名 | Chinese Umbrellaleaf Rhizome and Root |
药材基原 | 为小檗科植物中华山荷叶和东北山荷叶的根及根茎。 |
动植物形态 | 1.中华山荷叶 多年生草本。茎单一,高40-90cm,淡黄色,具条纹,无毛或上部有时具细柔毛。根茎粗壮,横生,具节,节间有近圆形的碗状小凹,根茎上着生多数须根。基生叶1片,柄长达45cm,叶大型,盾状;茎生叶2片,叶柄较短,无毛或被细柔毛;叶片近扁圆形,长10-20cm,宽15-38cm,先端2深裂,基部盾状着生,边缘波状浅裂或具不整齐锯齿,齿端具尖头,上面绿色,背面灰绿色。伞房花序顶生,总梗长10-30cm,分枝或不分枝,花序轴与花梗均被短柔毛;萼片6,膜质,早落;花瓣6,白色或淡黄色,近圆形,长2-4mm;雄蕊6(-8),长约4.5mm;与花瓣对生,花药长圆形,花丝较短;雄蕊1,子房上位,近圆形,胚珠5-6,浆果珠形,直径8-9mm,成熟后深蓝色,外面向被子白粉。花期5-6月,果期7-8月。 2.东北山荷叶 多年生草本,高约50cm。根茎横生。基生叶大,盾状,叶片阔肾形,2深裂;茎生叶通常2片,有时3片,与基生叶同形,但较小,基部深心形,边缘有大小不齐的锯齿,或有时浅裂。伞形花序顶生,有花数朵至10余朵,白色;萼片6,早落;花瓣6,宽倒卵形,长约1cm;雄蕊6;子房上位,由1心皮组成,胚珠5-6粒。浆果球形,绿黑色,有种子数枚。花期5-9月。 |
资源分布 | 1.分布陕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等地。 2.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
生态环境 | 1.生于海拔1900-3400的山坡林下阴湿处。 2.生于山坡阴湿处,或山地林下。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季采挖,洗净,去残茎及须状根。晒干或阴干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根茎横生,扁圆柱形,直径1.5-2cm。表面黄棕色,上方有众多圆形凹陷茎痕,呈切向排列,茎前直径约1cm,周围环节明显,下方着生多数细根。根弯曲,长5-6cm,直径1mm。质硬,折断面平坦,颗粒状,皮部浅棕红色,维管束色稍深,稀疏排列,形成层环明显,髓部大,黄白色。气微,特异,味苦。 |
中药化学成分 | 1.中华山荷叶 根及根茎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4.9%,山荷叶素(diphyllin)0.1%-0.15%,苦鬼臼毒素(picropodophyllotoxin)0.04%,去氢鬼臼毒素(dehydropodophyllotoxin),山柰酚(kaempferol)。 2.东北山荷叶 根及根茎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2.8%,山荷叶素(kiphyllin)0.064%以及微量的β-脱水鬼臼苦素(β-apopiropodophyllin),还含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 根中还含4'-去甲鬼臼毒素(4’-demethylpodophyllotoxin),鬼臼毒酮( podophyllotoxone),4‘-去甲鬼臼毒酮(4'-demethylpodophyllotoxone),a,β-盾叶鬼臼素(a,β-peltatin),a-盾叶苦鬼臼素-O-β-葡萄糖甙(α-peltatin-5-O-β-glucoside),4'-去甲去氧鬼臼毒素b(4'-demethyldesoxypodophyllotoxin)。 呈中含水量4‘-去甲鬼臼毒素O-葡萄糖甙(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fluloside)。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理化鉴别 以本品粗粉1g,加已乙醇至少氏提取器中至无色,回收乙醇至不足1ml时移入1ml容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供试品溶液。另取鬼臼毒素、山荷叶素对照品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两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氯仿乙酸乙酯(60:40)展开,用硫酸乙醇(50:50)喷雾显色,120℃烘5min,两溶液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薄层板置紫外光灯下,山荷叶素斑点显天蓝色。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 细胞毒作用: 鬼臼毒素具有细胞毒作用,刺激皮肤可致接触性炎;口服刺激肠胃可致峻泻;毒性大,中毒产生呕吐、腹泻、呼吸兴奋、运动失调以致虚脱死亡。 2.小鼠鬼臼毒素LD50: 灌胃及皮下注射分别为90及24.6mg/kg。 3.抑瘤作用: 鬼臼毒素对组织培养的瘤细胞和移植的鼠瘤均有抑制作用,但因其毒性大,主要用于皮肤湿疣。 |
药理学 | 鬼臼素对小鼠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0-35毫克/公斤。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辛;性平 |
归经 | 肝;肾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风除湿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活血祛瘀药 |
主治 |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小腹疼痛;毒蛇咬伤;痈肿疮疖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 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或捣烂,酒、醋调敷 |
用药禁忌 |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服。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1.用于皮肤,能引起代谢最旺盛的基层表皮细胞的异常分裂、原形质及细胞核的变性等病变。可用其油溶剂或醇溶剂以除去尖头湿疣或乳状疣,此时应注意勿使药液接触健康皮肤。 2.内服鬼臼索或鬼臼树脂,可刺激小肠,产生大量水泻,属树脂类泻药;此时常伴有腹痛,量大甚至可出现血便,或导致严重衰竭性虚脱。 |
选方 | ①治风湿腰腿痛: 窝儿七、长春七、朱砂莲、威灵仙各三钱,鬼臼一钱五分。水煎服。②治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小腹结痛: 窝儿七一钱、研末冲服,一日二次。③治痈肿疮疖: 窝儿七研末,酒醋调敷局部。④治毒蛇咬伤:窝儿七三钱。水煎服;并将药渣捣烂,加烧酒敷患处。 (选方出《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陕西中草药》:祛风湿,清热凉血,活血止痛,并有泻下作用。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骨蒸劳热,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少腹结痛,痈肿。 2.《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祛风除湿,破瘀散结,止痛,解毒。 |
考证 |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1.Diphylleia sinensis Li 2.Diphylleia grayi Fr Schmidt. |
科属分类 | 小檗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