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香豉、豉、淡豉、大豆豉。 |
汉语拼音 | dan dou chi |
英文名 | Fermented Soybean |
药材基原 | 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黑色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等加工而成。 |
动植物形态 |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
资源分布 | |
生态环境 |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无光泽,一侧有棕色的条状种脐,珠孔不明显。子叶2片,肥厚。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微,味微甘。以粒大、饱满、色黑者为佳。 |
中药化学成分 | 本品含蛋白质19.5%,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维生素B10.07mg/100g,维生素B20.34mg/100g,菸酸2.4mg/100g;另含钙、铁、磷盐、氨基酸以及酶。又谓,从发酵大豆中分离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理化鉴别 (1)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液,干后,在100-110℃烘约10min,显紫红色。(2)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在50-60℃水浴中温浸1h,滤过,取滤液1ml,加1%硫酸铜液与40%氢氧化钾溶液各4滴,振摇,应无紫红色出现。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纲目》: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www.med126.com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人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辛;平 |
归经 | 肺;胃;心;膀胱;小肠;三焦经 |
功效 | 解肌发表;宣郁除烦 |
功效分类 | 解表药 |
主治 | 外感表证;寒热头痛;心烦;胸闷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
用药禁忌 | 1.《药性论》:得XI良。 2.《本草经疏》:凡伤寒传人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 以水四升,先煎桅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华,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 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豉薤汤)④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 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⑤治断奶乳胀: 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⑥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 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⑦治阴茎上疮痛烂: 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2.《本草经疏》: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3.《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4.《本经疏证》:豆鼓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澳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5.《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6.《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7.《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8.《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9.《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10.《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11.《会约医镜》:安胎孕。 |
考证 | 出自《本草汇言 》。 1.《肘后方》:伤寒有数种,今取一药兼疗。若初觉头痛,肉热,脉供,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豉汤。葱白一虎口,豉一升,锦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不汗更作,加麻黄三两,去节。诸名医方皆用此,更有加减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时气,必先用此汤服之,往往便瘥。 2. 陶弘景中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暑热烦闷,冷水渍饮二、三升。依康伯法,先以醉、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又蒸曝,凡三过,乃末椒、干姜屑合和以进食,胜今作油豉也。患脚入恒将其酒浸以滓薄脚皆瘥。好者,出襄阳、钱塘,香美而浓,取中心弥善也。 3.《纲目》: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其豉心乃合豉时取中心者,非剥皮取心也,此说见《外台秘要》。 4.《本经逢原》:淡豆豉,入发散药,陈者为胜,入涌吐药,新者为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是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Glycine max(L.)Merr.[Phaseolus max L.] |
科属分类 | 豆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