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岩胡、岩连、菊花黄连、土黄连。
|
汉语拼音 |
yan huang lian
|
英文名 |
Root of Meadowrue Corydalis
|
药材基原 |
为罂粟科植物石生黄连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岩黄连 多年生草木,高15-40cm。主根发达。茎1-3条,丛生,软弱。叶具长柄;叶片轮廓三角状卵武艺有,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5枚,具短柄,二回裂片常3枚,菱形或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尖,边缘具粗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7-14cm;苞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花梗与苞片等长或略短;花冠金微向下弯;柱头2裂。蒴果圆柱状,略弯曲。种子多数,圆形,种阜杯状,包住种子一半。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山地林缘岩石隙缝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后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根类圆柱形或贺锥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径0.5-2cm。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纵裂纹或纵沟,栓皮发达易剥落;质松,断面不整齐,似朽木状,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气微,味苦涩。
|
中药化学成分 |
全草含小檗碱(berberine),消旋卡文定碱(cavidine),去氢卡文定碱(dehydrocavidine),消旋岩黄连碱(thalictrifoline),左旋-13β羟基金罂粟碱(13β-hydroxystylopine),右旋四氢掌叶防已碱(tetrahydropalmatine),左旋四氢非洲防已碱(tetrahydrocolumbamine),原阿片碱(protopine),斯氏紫堇碱(scoule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rine)等生物碱。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凉
|
归经 |
胃;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止痛药
|
主治 |
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5g。外用:适量,研末点患处。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出自《贵州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
[C.thalictrifolia Franch.non
Jameson ex Regel]
|
科属分类 |
罂粟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