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牛头猛、山高粱、路边谷、道旁谷、油草、棒槌草
|
汉语拼音 |
kan mai niang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禾本科植物看麦娘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看麦娘 一年生草本。秆少数丛生,细瘦,光滑,节处常膝曲,高15-40cm。叶鞘光滑,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2-5mm;叶片扁平,长3-10cm,宽2-6mm。圆锥花序圆柱状,灰绿色,长2-7cm,宽3-6mm;小穗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3mm;颖膜质,基部互相联合,具3脉,脊上有细纤毛,侧脉下部有短毛;外稃膜质,先端钝,等大或稍长于颖,下部边缘相连合,芒长1.5-3.5mm,约于稃体下部1/4处伸出,隐藏或外露;花药橙黄色,长0.5-0.8mm。颖果长约lmm。花、果期4-8月。
|
资源分布 |
我国大部分地区皆有分布。
|
生态环境 |
常生于海拔较低之田边及潮湿之地。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春、夏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淡;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利湿;止泻;解毒
|
功效分类 |
清热利湿药;止泻药;解毒药
|
主治 |
水肿;水痘;泄泻;黄疸型肝炎;赤眼;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Alopecurusamurensis (Kom.)Kom.]
|
科属分类 |
禾本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