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冷蕨萁、复叶耳蕨 |
汉语拼音 | xiao gou j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鳞毛蕨科植物美观复叶耳蕨的根茎。 |
动植物形态 | 植株高60-110cm。根茎横生,密被黄褐色、覆瓦状排列的披针形鳞片,长约1cm,先端长渐尖。叶近生;叶柄长50-60cm,禾秆色,下部密被黑褐色披针形鳞片;叶轴及各回羽轴下面疏被黑褐色的纤毛状鳞片;叶片三角形,长50-55cm,基部宽25-30cm,三回羽状;羽片约10对,互生,斜向上,下部的羽片柄长2-3cm,三角状披针形,长达20cm,宽约10cm,基部下侧的一回小羽片较长;一回小羽片互生,柄长约5mm,先端长渐尖;末回小羽片8-10对,近无柄,长圆状披针形,先端短尖,基部上侧截形并略有耳,下侧楔形,边缘具芒刺的浅裂片,基部上侧1片较长;叶脉羽状,分叉,上面不明显。孢子囊群大,圆形,背生于小脉先端,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囊群盖圆形,褐色,早落。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海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常绿阔叶林下。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大部叶柄及泥土等,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活血散瘀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祛风止痒药;活血散瘀药 |
主治 | 热泻;风疹;跌打瘀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rachniodes speciosa(Don)Ching[Aspidium speciosa Don;Rumohra speciosa Ching] |
科属分类 | 鳞毛蕨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