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hei gu jue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中国蕨科植物薄叶碎米蕨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15-40cm。根茎短,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棕黄色、钻状披针形鳞片;叶薄革质,簇生;叶柄栗色,长6-25cm,下面圆形,上面有沟,下部稀有鳞片;叶片五角状卵形、三角形或阔卵状披针形,远较叶柄为短,长4-18cm,宽4-12cm,三回羽状;羽片6-8对,基部1对最大,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9cm,宽2.5-4.5cm,柄长3-10mm,二回羽状;小羽片5-6对,具有狭翅的短柄,一回羽状;末回小羽片羽状半裂,裂片椭圆形;小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上半部的叶脉先端;囊群盖多少由受质的叶边反卷而成,连续或断裂,全缘。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50-1000m的溪旁、田边或山地林下石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活血散瘀药
|
主治 |
痢疾;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heilesoria tenuifolia(Burm.)Trev.[Trichomanes tenuifolium Burm.]
|
科属分类 |
中国蕨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