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蛇咬药、漏芦、山韭菜、土漏芦、白千针万线草、大兰花参 |
汉语拼音 | tian sheng cao |
英文名 | Root of Small Diuranthera |
药材基原 | 为百合科植物小鹭鸶草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35-85cm。根茎短,生多条根。花葶直立,少数具分枝。叶较窄,约10枚,条形,长15-35cm,宽7-11mm,下部叶显著下弯,边缘具极细的锯齿。总状花序具稀疏少花,苞片比花短;花白色,直径2.5-3.5cm,双生,具梗,梗长6-7.5mm,具关节;花被片6,内外两轮各3,具5条脉,内轮较宽;雄蕊6,短于花被片,花丝丝线形,花药长约8.5mm,近弓形,背着生成丁字形,基部箭形,似具2平行的尾,尾长1-1.5mm。蒴果具3裂片。种子近圆形,种皮黑色,具斑点。花、果期8-10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四种、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700m的草坡、松林下或路旁。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淡;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健脾消积;舒筋活络;解毒消肿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健脾药 |
主治 | 小儿疳积;脾虚带下,湿痹酸痛;乳痈肿痛,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治风湿,小儿疳积,乳腺炎,毒蛇咬伤。 2.《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补虚活络。治头晕,妇女带下及肢体麻,脑漏。 |
考证 | 出自《云南中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Diuranthera minor (C. H. Wright) Hemsl.[Paradisea minor C. H. Wright] |
科属分类 | 百合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