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牛蹄劳、马蹄树、地莲花、马蹄香、马蹄附子、观音座莲、观音莲、马蹄莲、马蹄风、山羊蹄、福建莲座蕨、山猪肝、大凤尾、牛脚迹、羊蹄甲、渡饥草 |
汉语拼音 | ma ti jue |
英文名 | Rhizome of Fokien Angiopteris |
药材基原 | 为观音座莲科植物福建观音座莲的根茎。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大型陆生蕨类,植株高1.5-3m。根状茎直立,块状。叶柄粗壮,肉质而多汁,长约50cm,基部有肉质托叶状附属物。叶簇生,草质,宽卵形,长宽各约60cm以上,二回羽状;羽片互生,狭长圆形,宽14-18cm;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向上,中部小羽片7-10cm,宽1-1.8cm,披针形,先端渐尖头,基部近截形或近全缘,具短柄,下部的渐短缩,顶生小羽片和侧生小羽片同形,有柄;叶缘均有浅三角形锯齿,侧脉一般分叉,无倒行假脉。孢子囊群棕色,长圆形,长约1mm,距叶缘0.5-1mm,通常由8-10个孢子囊组成。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林下溪边或阴湿的酸性土壤或岩石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去须根,切片,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寒;凉 |
归经 | 心;肺经 |
功效 | 清热凉血;祛瘀止血;镇痛安神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祛风药 |
主治 | 痄腮;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跌打肿痛;外伤出血;崩漏;乳痈;风湿痹痛;产后腹痛;心烦失眠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研末,每次3g,每日9g;或磨酒。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磨汁涂;或研末撒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陆川本草》:清凉败毒。治疮痈,疖肿。 2.《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 3.《广西药植名录》:治风湿骨疼,热咳,腮腺炎。 |
考证 | 出自《陆川本草》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Rhizoma Angiopteridis Fokiensi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 |
科属分类 | 观音座莲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