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秫米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众、秫、糯秫、糯粟、黄糯、黄米
汉语拼音 shu mi
英文名
药材基原 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
动植物形态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m。叶鞘松裹茎秆,密具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cm,宽1-5cm,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著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cm。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cm,宽5-10mm;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资源分布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生态环境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中药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1.生秫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筛去灰屑。 2.炒秫米《得配本草》:“炒用”。现行,取净生秫米,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 饮片性状:生秫米呈小球形,直径约lmm。表面类白色,一侧面可见一凹糟,断面白色。质硬,富粉性。气微,味甘。炒秫米形如秫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具焦香气。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味甘;性微寒
归经 肺;胃;大肠经
功效 祛风除湿;和胃安神;解毒敛疮
功效分类 祛风除湿药;和胃安神药;解毒敛疮药
主治 疟疾寒热;筋骨挛急;泄泻痢疾;夜寐不安;肿毒;漆疮;冻疮;犬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包煎;或煮粥;或酿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敷。
用药禁忌 小儿不宜多食。 1.《食疗本草》:“壅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 2.《养生集》:“味酸性热,粘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引自《纲目》)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综论秫米之功用:
1.陶弘景:“北人以此作酒煮糖,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本草经集注》)
2.李时珍:“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刊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千金》治肺疟方用之,取此义也。《灵枢经》歧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瞑,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纲目》)
考证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 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科属分类 禾本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