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熊脂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熊白、熊油
汉语拼音 xiong zhi
英文名 Bear fat, Asiatic Black Bear fat, Brown Bear fat
药材基原 为熊科动物黑熊棕熊的脂肪油。
动植物形态 1.黑熊,体形较大,长1.5-1.7m,体重约150kg。头部宽圆。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较长且被有长毛,伸出头顶两侧。颈部短粗,两侧毛特别长。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较一致漆黑色,有光泽。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后足跖垫亦宽大且肥厚,前宽后窄,内侧中部无毛间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颌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
2.棕熊,体形较大,长约2m,重200-300kg。头阔而圆,吻部较长鼻也较阔,其端裸出,略侧扁。耳小,能动,内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壮,尾短。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长于后足。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全身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
资源分布 1.分布极广泛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东北及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生态环境 1.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树洞中,有冬眠习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白天活动,视觉较差,善爬树,熊游泳力强。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 2.栖息于广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习性,杂食以植物为主。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以秋末冬初猎取者脂肪最为肥满。取出脂肪,熬炼去滓即得。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色白微内,略似猪油,遇冷凝结成膏,热则熔化为液状。气微香。
中药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雷公炮炙论》:凡收得后,炼过,就器中安生椒,每一斥熊脂入生椒十四个,炼了,去脂革并椒,入瓶中收,任用。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味甘;性温
归经 脾经
功效 补虚损;润肌肤;消积;杀虫
功效分类 补肾药
主治 虚损赢瘦;风痹不仁筋脉挛急;积聚;面疮;癣;白秃;臁疮
用法用量 内服:和花椒熬炼后开水冲服,10-20g。外用:适量,涂搽。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①治白秃疮及发中生癣:熊白敷之。(《产乳集验方》)②治数十年鹅掌风:熊油一两,瓦松三钱,轻粉一钱,樟脑一钱。各为末。先以甘草三钱,桂枝三钱煎汤洗之,烘干,以熊油调各末,搽而烘之,一日三次。(《洞天奥旨》熊脂膏)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熊脂,其主风痹不仁筋急者,盖风为阳邪,熊(脂)气温,能通行经络;性润,能滋养肝脾,故主之也。滑泽而通行,故主五脏腹中积聚及食饮吐呕。甘而强力,故能主寒热羸瘦,甚言其补虚壮筋骨之功耳。
2.《本经》: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赢瘦,头疡白秃,面皯疱。
3.《别录》:主食饮呕吐
4.《日华子本草》:治风,补虚损,杀劳虫,强心。
5.《四川中药志》:补血杀虫,治肿胀积聚。外用涂臁疮。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熊)脂即是熊白,是背上膏,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其腹中肪及身中膏,煎取可作药,而不中啖。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Adeps Selenarcti et Ursu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 2.Ursus arctos Linnaeus.
科属分类 熊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