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碌耳草、水泉 |
汉语拼音 | shui ma chi xian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千屈菜科植物节节菜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6-35cm,无毛。茎直立或披散,略具4棱。叶对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倒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4-7mm,宽3-8mm,先端钝圆形,有小尖,基部楔形或渐狭,下面叶脉明显,边缘为软骨质。花小,长不及3mm,通常组成腋生的长8-25mm的穗状花序,稀单生;苞片长圆状倒卵形,长4-5mm,小苞片2枚,线状披针形,长为萼之半或过之;萼钟形,长2-2.5mm,裂齿4,披针状三角形,渐尖;花瓣4,极小,倒卵形,淡红色,宿存;雄蕊4,子房椭圆形,先端狭,花柱丝状,长为子房之半或近相等。蒴果椭圆形,稍有棱,长约1.5mm,常2瓣裂。花期9-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4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稻田中或湿地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酸;苦;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止泻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止泻药 |
主治 | 疮疖肿毒;小儿泄泻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Rotala indica(Willd)Koehne[Peplis indiea Willd.] |
科属分类 | 千屈菜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