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茅瓜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解毒草、老鼠瓜、山熊胆、金丝瓜、老鼠黄瓜、老鼠香瓜、狗黄瓜、银丝莲、野黄瓜、老鼠拉冬瓜、大种老鼠拉冬瓜、天瓜、耗子瓜、小苦瓜蒌、王瓜土瓜、野甜瓜、山天瓜、牛奶子、波瓜公、狗屎瓜、小鸡黄瓜
汉语拼音 mao gua
英文名
药材基原 葫芦科植物茅瓜的块根。
动植物形态 茅瓜 攀援草本。块根呈纺锤状,径粗1.5-2cm。茎枝柔弱,无毛,具沟纹。叶柄纤细而短,初时被黄色的短柔毛,后渐脱落。叶片薄纸质,多型,为化大,卵形、长圆形、卵状三角形或戟形,不分裂或3-5浅裂到深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或三角形,长8-12cm,宽1-5cm,上面深绿色,稍粗糙,脉上有微柔毛,下面灰绿色,叶脉突起,几无毛。卷须纤细,不分歧。雌雄异株;雄花10-20朵生于2-5mm长的花序梗的顶端,呈伞房状花序;花极小,花梗纤细,花苦萼筒钟状,基部圆,外面无毛,花莞黄色,外面被短柔毛,裂片开展,三角形,雄蕊3,分离,着生于花丝基部,花丝纤细,具毛;雌花单生于叶腋,被微柔毛,子房卵形,长2.5-3.5mm,径2-3mm,无毛或被黄褐色茸毛,柱头3。果实红褐色,长圆状或近球形,长2-6cm,径2-5cm,表面的平滑。钏子数枚,灰白色,近圆球形或倒卵形,长5-7mm,径缘不拱起,表面光滑无毛。花期5-8月,果期8-11月。
资源分布 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文档、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态环境 常生长于海拔600-2600m的山坡路旁、林下、杂木林中或灌丛中。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全年或秋、冬季采挖,洗净,刮去粗皮,切片,鲜用或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块根纺锤形或纺锤状圆柱形,长10-15cm,直径0.8-2cm,下部有时分枝。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平滑,有多数近椭圆形的横长突起。断面粉性或稍纤维状。气微,味淡微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5-18列细胞,石细胞层1-4列细胞断续排列成环;本质部导管5-25个成群,直径35-85(-135)μm,周围有8-25列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中央可见近星状的初生木质部。薄壁细胞中有多数淀粉粒。
中药化学成分 块根含酮,酸,甾体,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acid),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和山萮酸(behenic acid),△7-豆甾烯醇(△7-stigmastenol),葫芦箭毒素B(calebassine B),瓜氨酸(citrulline),精氨酸(arginine),赖氨酸(lys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等,还含钾、镁、钙、磷、钡、钛、锰、钴、铬、铜、镍、锶、等无机元素。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块根水冷浸液给小鼠单次口服半数致死量为10.8g(生药)/kg。加热后毒性未见明显减弱,半数致死量为11.5g(生药)/kg。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味甘;苦;微涩;性寒有毒
归经 归肺;肝;脾经
功效 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化痰利湿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化瘀散结药;化痰利湿药
主治 肿毒;烫火饬;肺痈咳嗽;咽喉肿痛;水肿腹胀;腹泻痢疾;酒疸;湿疹;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用药禁忌 虚寒疾患患者及孕妇慎服。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药物应用鉴别 1.本品块根在《滇南本草》称"天花粉",云南、贵州民间曾作花粉用,但其功效与天花粉不同,毒性较大,因此不能作天花粉入药。 2.过去在广东一带本品与马(瓜交)儿的块根同称"土白敛",作白敛入药,现已纠正。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Radix Solenae Ampexicaul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Solena amplexicaulis (Lam.) Gandhi [Bryonia amplexicaulis Lam.; Solena heterophylla Lour.; Melothria heterophylla (Lour.) Cogn.]
科属分类 葫芦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茅瓜叶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