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稻米、江米、元米 |
汉语拼音 | nuo mi |
英文名 | Polished Glutinous Rice |
药材基原 | 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去壳种仁。 |
动植物形态 | 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
资源分布 |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
生态环境 |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用机器除去稻壳,取其种仁。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1)长籽型 长椭圆形,略扁,长4-5mm,宽1.5-2mm。一端钝圆,另端歪斜,有胚脱落的痕迹。表面浅白色,不透明,平滑。质坚硬,断面粉性。蒸煮后韧性极强,有光泽。气微,味甘。 (2)圆籽型 籽粒较短圆,长3-4mm,宽1.5-2.5mm。余同长籽型。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淀粉粒为单粒和复粒。单粒淀粉多为多面体,脐点、层纹不明显,少数为圆形或半球形。复粒淀粉有多数分粒。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理化鉴别 取糯米粉末或在糯米剖面上滴加碘-碘化钾溶液,显棕红色。与粳米和灿米相区别。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温 |
归经 | 脾;胃;肺经 |
功效 | 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剑汗;解毒 |
功效分类 | 补益药 |
主治 | 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疮;痔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60g;或入丸、散;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用药禁忌 | 《纲目》: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①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董)。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分。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三因方》梅花汤)②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未,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纲目》)③治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熟,磨筛,人怀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人砂糖二匙,胡椒未少许,以极滚汤调食,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刘长春经验方》)④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力未,每服一匙,汤下,三服。(《经验良方》)⑤治虚劳不足:糯米人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纲目》)⑥治腰痛:糯米一、二升。炒极热,盛长袋中,缚于痛处,细研八角茵香三钱,以盐酒随时服之。(《摄生众妙方治妊娠胎动,腹痛;或下黄赤汁:糯米一·分,黄舍一两(钝),笃劳一两(挫)。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⑧治小儿头上生疮及肥疳疮:糯米饭烧灰,人轻粉,清油调敷。(《普济方》)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2. 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3. 孟诜: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 4.《本草拾遗》:主消渴。 5.《四声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 6.《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完青毒。 7.《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
考证 | 《千金.食治》。《纲目》:糯糠,洽齿黄,烧取白灰,旦旦擦之。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Semen Oryzae Glutinos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Oryza sativa L. |
科属分类 | 禾本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