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风樻斗草、卫环草
|
汉语拼音 |
chu tou hong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Nepal Fleshspike
|
药材基原 |
为野牡丹科植物楮头红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直立草本,高10-30cm。茎四棱形,肉质,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8-2.8cm,具狭翅;叶片膜质,广卵形或卵形,长2-10cm ,宽1-4.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或近圆形,微下延,边缘具细锯齿,叶面被疏糙伏毛,背面被微柔毛或几无毛;基出脉3-5。聚伞花序,生地分枝顶端,有花1-3朵,基部具叶状苞片2;花梗长2-6mm,四棱形,棱上有狭翅,裂片4,顶端平截,偏斜,另一侧具小尖头,长约7mm;雄蕊8,等长,花丝向下渐宽,花药长为花丝的1/2,药隔基部下延成极短的距或微突起,上弯;子房下位,4室,顶端具膜质冠,冠缘浅波状,微4裂。蒴果杯形,具4棱,膜质冠伸出萼1倍,宿存萼及裂片与花时同。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300-3200m的密林下阴湿的地方或溪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全草多干燥皱缩,长约15cm。茎四棱形,直径1-2mm,无毛,表皮红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点。叶对生,多皱缩破碎,黄色或黄绿色,椭圆形或狭卵形,长2.0-6.1cm,宽1.0-3.3cm,基产浅心形,边缘细齿及缘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紫色,直径约1.5cm;萼筒杯状,4裂片。气微,味酸。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甘;性微寒
|
归经 |
归肺;肝经
|
功效 |
清热平肝;利湿解毒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
|
主治 |
肺热咳嗽;头目眩晕;耳鸣;耳聋;日赤羞明;肝炎;风湿痹痛;跌打伤肿;蛇头疔;无名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四川中药志》:清肺热,祛 肝火,治风湿痹痛、耳鸣、耳聋及目雾羞明。
|
考证 |
出自《四川中药志》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Herba Sarcopyramis Nepalensi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Sarcopyamis nepalensis Wall.
|
科属分类 |
野牡丹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