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苇茎、嫩芦梗 |
汉语拼音 | lu jing |
英文名 | Reed Stem |
药材基原 |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 |
动植物形态 |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
资源分布 |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
生态环境 | 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呈长圆柱形,长30cm,直径0.4-0.6cm。表面黄白色,光滑,具光泽。有的一侧显纵皱纹,节间长10-17cm,节部稍膨大,有的具残存的叶鞘,叶鞘外表面具棕褐色环节纹,其下有的具3-5mm宽的粉带,内表面淡白色,有的具残存的绒毛状髓质横膜。质硬,较难折断,断面粗糙,中空;气微,味淡 |
中药化学成分 | 含纤维素(cellulose)戊聚糖(pentosan),木质素(lignin)和小麦黄素(tricin)。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寒 |
归经 | 心;肺 |
功效 | 清肺解毒;止咳排脓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主治 | 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痈疽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至60-120g。外用:适量,烧灰淋汁;熬膏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本经逢原》:苇茎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 2.《千金》苇茎汤以之为君,服之热毒从小便泄去最佳。 |
考证 | 出自《唐本草》。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Caulis Phragmitis Communi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
科属分类 | 禾本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