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山莴苣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野生菜、土莴苣、鸭子食、白龙头、苦芥菜苦菜、野莴苣、苦麻、干粮、苦马菜、野大烟、苦麻菜、败草、苦马地丁、土人参
汉语拼音 shan wo ju
英文名 Herb of Indian Lettuce
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山莴苣的全草或根。
动植物形态 山莴苣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茎无毛,上部有分枝。叶互生,无柄;叶形多变化,条形、长椭圆状条形或条状披针表,不分裂而基部扩大戟形半抱茎至羽状或倒向羽关深裂或全裂,裂片边缘缺刻状或具锯齿状针刺;上部叶花期枯萎;上部叶变小,条状披针形或条形;全部叶有狭窄膜片状长毛。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宽或窄的圆锥花序;每个头状花序有小花25个,舌状花淡黄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压扁,边缘不明显,内弯,每面仅有1条纵肋,喙短而明显,长约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资源分布 生田间、路六、灌丛或滨海处。除西北外,几广大布全国各地。
生态环境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春、夏间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呈圆锥形,多自顶部分枝。长5-15cm,直径0.7-1.7cm。顶端有圆盘形的芽或芽痕。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皱纹及机警向点状须根痕;经加工蒸煮者呈黄棕色,半透明状。质坚产,较易折断。折断面近乎平坦,陷约可见不规则的形成层环纹。有时有放射状裂隙。气微臭,味微甜而后苦。茎长条形而帛皱,叶互生,无柄,叶形多变,叶缘不分裂、深裂或全裂,基部扩大戟形半抱茎。有的可见头状花序或果序。果产黑色有灰白色长冠毛。气微,味微甜而后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最外层偶见呈切延长的表皮细胞,黄棕色。皮层很窄,由3-10数列切微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内皮层明显,细胞径向壁上有时可见凯氏点。韧皮部薄壁细胞靠近内皮层处赤呈切向延长,向内侧为类圆形;筛管群与乳管群交错呈放射状,排列成一狭行,乳管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约至24μm。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宽阔,导管大多呈一列性放射状排列,为多角形或圆多角形,直径约至36μm。射线宽5-19列细胞。
粉末特征:黄白色。①菊糖大量存在,形巨大,类圆形或扇形,纹理清晰。②木栓细胞呈长方形,长60-90μm,宽40-60μm。③乳管分枝状或成碎片,多与薄壁细胞共存,内充满乳汁。直径约16-28μm。④导管多为网纹和梯纹,单独或成束存在;赤可见螺纹导管,细小。直径12-20μm。⑤纤维较少,呈长梭形,胞腔明显,壁木化,单个或成碎段。
中药化学成分 全草含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α-amyrin,β-amyrin),羽扇豆醇(lupeol),伪蒲公英甾醇(pserdotaraxasterol),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计曼尼醇(germanic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itgmasterol)[1,2]。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山莴苣所含的豆甾醇可明显降低小鸡血中胆固醇,而对心和肼无明显影响[1]。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味苦;性寒
归经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主治 咽喉肿痛;肠;疮肿毒;子宫颈炎;产后瘀血腥痛;瘤;崩漏疮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中国药植图鉴》:茎、叶煎服,可以解热;粉末涂搽,可除去疣瘤。
考证 出自《救荒本草》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Herba et Radix Lactucae Indic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Lactuca indica L.
科属分类 菊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3,4β-二氢-15-去氢山莴苣苦素
山莴苣苦素
菊苣药材—山莴苣苦素的含量测定—HPLC
山莴笋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