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女菀、野蒿、牙肿消、牙根消、千张草、墙头草、长毛草、地白菜、油麻草、白马兰、千层塔、治疟草、瞌睡草、白旋覆花 |
汉语拼音 | yi nian peng |
英文名 | Herb of Annual Fleabane, Annual Fleabane Herb |
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一年蓬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蓬 一年生或两所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全株被上曲的短硬毛。基生叶长圆形或宽卵形,长4-17cm,宽1.5-4cm,边缘有粗齿,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中部和上部叶较小,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9cm,宽0.2-2c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裂,具短叶柄或无叶柄;最上部的叶通常条形,全缘,具睫毛。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或圆锥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革质,密被长的直节毛;舌状花2层,白色或淡蓝色,舌片条表;两性花筒状,黄色。瘦果披针形,压扁;冠毛异型,雌花的冠毛极短,膜片状连成小冠,两性花的冠毛2层,外层鳞片状,内层为10-15条长约2mm的刚毛,花期6-9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吉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及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山坡、路边及田野中。原产美洲。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根呈圆锥形,有分枝,黄棕色,具多数须根。全体疏被粗毛。茎呈圆柱形,长40-80cm,直径2-4mm,表面黄绿色,有纵棱线,质脆,易折断,断面有大形白色的髓。单叶互生,叶片皱缩工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黄绿色。有的于枝顶和叶腋可见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或圆锥状花序,花淡棕色。气微,味微苦。 |
中药化学成分 | 全草含焦迈康酸(pyromeconic acid);花含槲皮素(quercetin),芹菜素-7-葡萄糖酣酸甙(apigenin-7-glucuro-nide)[1],芹菜素(apigenin)[2]。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一年蓬总黄酮水溶性部位4mg(浸膏)/ml可显著抑制15-甲基前列腺素F2α所致离体猪冠状动脉收缩状态,张力降低50%所需时间为(106±41)min[1]。 茎、叶以石汕醚、乙醚、氯仿洗涤后的水提物,有降血糖作用[2]。 100%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3]。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甘;苦;性凉 |
归经 | 归胃;大肠经 |
功效 | 消食止泻;清热解毒;截疟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主治 | 消化不良;胃肠炎;齿龈炎;疟疾;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1.治消化不良:一年蓬五至六钱。水煎服。 2.治肠胃炎:一年蓬二两,鱼腥草、龙芽草各一两。水煎,冲蜜糖服,早晚各一次。 3.治淋巴结炎:一年蓬基生叶三至四两,加黄酒一至二两,水煎服。 4.治血尿:一年蓬鲜全草或根一两。加蜜糖和水适量煎服,连服三天。(选方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临床运用 | 1.治疗疟疾:一年蓬2两,加水浓煎300ml左右,于疟疾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5-7日。治疗84例,治愈78例(92.9%)。其中间日疟76例,治愈72例(94.7%);恶性疟8例,治愈6例(75%)。新鲜一年蓬较干草效果好。其抗疟作用只对红细胞内型疟原虫有效。 2.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一年蓬2两,煎成300ml,每天2次分服,2周为1疗程,连服2疗程以上;或用一年蓬5钱加水浓煎成膏,加入茵陈粉2.5钱,混匀压成片剂,每天3次分服,疗程同上。煎剂治疗37例,治愈22例,显效1例,好转7例,平均治愈时间43.5日,退黄时间及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均为2周左右。片剂治疗10例,治愈6例,好转3例;平均退黄时间19.5日,转氨酶恢复正常20.2日。 |
各家论述 | 1.《南京民间药草》:根,捣烂敷牙龈肿。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消食,止泻,解毒,止血。 |
考证 | 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Herba Erigeri Annui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Erigeron annuus(L.) Pers.[Aster an-nuus L.] |
科属分类 | 菊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