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山苦瓜、百解薯、苦瓜头、牛乳薯、五爪薯、野商陆、山水瓜 |
汉语拼音 | teng shang lu |
英文名 | Root of Fingerleaf Morningglory |
药材基原 | 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七爪龙的根或叶。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大型缠绕草本。具粗壮而稍肉质的根。茎圆柱形,有细棱,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3-11cm,无毛;叶片长7-18cm,宽7-22cm,掌状5-7裂,裂至中部以下,裂片披针形或椭圆形,全缘或不规则波状,先端渐尖或锐尖,具小短尖头,两面无毛或叶面沿中脉疏被短柔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通常比叶长,具少花至多花;苞片早落,萼片5,不等长;花冠淡红色或紫红色;漏斗状,花冠管圆简状,基部变狭,冠檐开展;雄蕊5,花丝基部被毛;子房无毛。蒴果卵球形,4瓣裂。种子4颗,黑褐色,基部被长绢毛,易脱落。花果期夏、秋季。 |
资源分布 | 颁上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80-1020m的海滩边矮林、山地疏林或溪达灌从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可采,根挖出后,洗净,切片,晒干;叶多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lo acetate),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及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从块茎中分离甙后的醚溶性成分,对麻醉犬有降压作用,此可能系直接抑制心肌及扩张血管所致;对兔小肠、大鼠子宫也有抑制作用。不溶于醚而溶于醇的部分则能兴奋呼吸和升高血压,升压作用主要是末梢性的,但也有中枢性机制的参与;它还能兴奋离体、在位的兔小肠及子宫,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离体豚鼠肺灌流)。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寒;有毒 |
归经 | 心;肝经 |
功效 | 逐水消肿;解毒散结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 |
主治 | 痈肿疮毒;水肿腹胀;瘰疬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①治水肿腹胀:一、藤商陆根一两,同瘦猪肉二两煲吃。(《广西民间常用草药》)二、藤商陆根三钱,千斤拔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②治疮疖、痈肿、乳疮及瘰疬:藤商陆根、叶适量,酒糟少许。捣烂,用芭蕉叶包好煨热,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广西药植名录》:补血,清热毒。治瘰疬,毒疮。 2.《广西民间常用草药》:大泻脏腑之水。治水肿腹胀,一切肿毒,瘰疬。 |
考证 | 出自《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Radix Ipomoeae Digitat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I pomoea digitata L.[Convolvulus pan-iculatrs L.;I.paniculalus (l.) R.Br.] |
科属分类 | 旋花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