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排草、南排草 |
汉语拼音 | he xue xiang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报春花科植物假排草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株高10-40cm。干后略有香气。茎单生或数条丛生,近直立或倾斜,基部常倾卧生根,圆柱状或上部微具棱,疏被短柄腺体。叶互生;叶柄长2-15mm,密被短柄腺体;叶通常生于整的上半部并向顶端稍密聚,下部叶退化成鳞片状或仅 存叶痕,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8(-13)cm,宽1-2(-4)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微呈波状,上面易变为深褐色,下面苍绿色,密被带紫色连结成斑块状的小腺点,网脉两面均明显。花单出腋生或有时2-3朵生于叶腋不发育的短枝端;花便纤细,长1.5-4.5cm;花萼5裂,近达基部,裂片卵形,先端渐尖;花冠黄色,长8-15cm,5深裂,裂片狭长圆形,宽约4mm,先端钝;雄蕊长约6mm,花丝基部连结成浅杯并与花冠基部合生,分离部分极短,花药顶孔开裂。蒴果球形,带白色,直径5-6mm,常为不规则的瓣裂。花期5月,果期8-9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台湾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200-2300m的林下和山谷溪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阴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甘;性平 |
归经 | 肝;肺经 |
功效 | 疏风宣肺;止咳平喘 |
功效分类 | 润下药 |
主治 | 感冒;咳嗽;哮 喘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芳香,性平。有疏风行气,通经活血,消炎止咳,退热止痛。补虚功能。用于气血虚弱,神经衰弱,急、慢性气管炎,哮喘,月经不调,感冒,咳嗽。 |
考证 |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ysimachia sikokiana Miq.[L.Garret- tii Fletch.」 |
科属分类 | 报春花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