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杜仲芽 |
汉语拼音 | mian ya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嫩叶。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褐色,粗糙,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幼枝有黄褐色毛,后变无毛,老枝有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上面有槽,被散生长毛;叶片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长6-15cm,宽3.5-6.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老叶略有皱纹,边缘有锯齿;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生于当年枝基部,雄花无花被,花梗无毛;雄蕊长约1cm,无毛,无退化雌蕊;雌花单生,花梗长约8mm,子房1室,先端2裂,子房柄极短。翅果扁平,长椭圆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围具薄翅;坚果位于中央,与果梗相接处有关节。早春开花,秋后果实成熟。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或疏林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春季嫩叶初生时采摘,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补虚生津;解毒;止血 |
功效分类 | 收涩药 |
主治 | 身体虚弱;口渴;脚气;痔疮肿痛;便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 ;或研末,1-3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本草图经》:采食主风毒脚气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宜干末作汤。 |
考证 | 出自《本草图经》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Eucommia ulmoides Oliv. |
科属分类 | 杜仲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